传说中的金太监和金贝寺


金贝寺座落在群山环抱,树花旋绕之中,山青水绿,鸟语花香,还有一条汨汨长流的水渠兜寺而走。一踏入此境,使人油然而生已入仙境之感,顿觉耳目清新,心脾舒坦,百病皆祛,延年益寿。离寺院不远的山坡上,有一台半圆形的古墓,古墓口八字敞开,敞开处是一个树有碑文的小石亭,石亭里和半圆形的墓坪上都有石桌石凳。这墓造型怪,气派大,一眼看去就知道不是一般人所有,它究竟是谁的?细细察看被风吹日晒得难以辩认的碑文,上面依稀还有“金太监”等字样。
  原来,这儿就是金太监之墓。
  传说,金太监年轻时是个既有才又有貌的书生,他博学多才,识古知今,凡知道他的人,没有一个不称赞的,因此,他也得到许多年轻美貌女子的羡慕。
  不知怎么搞的,这位书生的才气被威慑朝政而又风流多艺的西宫娘娘知晓,西宫娘娘亲下御旨,赐这个书生进宫为她伴读,金太监的太监生涯从此开始。
  金太监虽然被剥夺了婚配的权利,但他还是懂得爱情。宫庭生活的沉闷使这位喜欢自由的年轻人终日郁郁寡欢。
  西宫娘娘身旁还有一个贴身侍女,叫秋怨,她文能吟诗绘画,武会走马击剑,还绣得一手好花。金太监十分赏识她的才能,只可惜这样一个才女到头来也不过为西宫娘娘一人所用。同病相怜,金太监对秋怨渐渐产生了敬慕之情。两人接触得经常了,秋怨作赋,金太监就替她研墨拿纸,秋怨绣花金太监就替她穿针引线。
  这些,西宫娘娘当然也看得见,她虽然不动声色,却怀恨在心。不久后的一天,她终于派人秘密将秋怨送到一个庵里去了,她以为从此金太监会归顺自己。不料那金太监还是书呆子意气,他见秋怨失踪,知道是西宫娘娘使的手腕,就发起犟来,越发怠慢西宫娘娘,一来二去,西宫娘娘动起杀机来了。
  西宫娘娘的手段,连皇帝也畏惧三分,这泼辣女人说到做到,世间没有她做不出的事情。一天夜里,西宫娘娘又到皇帝那儿撒了一回娇,说什么金太监不守皇规,多次戏弄侍女,虽然皇帝不信,但杀一个太监实在不足挂齿。次日,皇帝下旨传金太监问罪。
  金太监接到圣旨,知道凶多吉少,自己性命危在旦夕。但他想想自己如果不死,也永远囚在深宫,没有出头之日,倒不如一死了之,所以他非常镇定地去了。
  金太监刚走到大门,迎面匆匆来了个老妇人,她二话不说,拖起金太监就走。金太监糊里湖涂地跟着她,穿过水晶洞,绕过珍珠亭,七拐八弯,金太监才明白那老妇人是受了正宫娘娘的派遣搭救自己来的。
  就这样,金太监逃出了皇宫,按正宫娘娘的指点,爬山涉水来到宁德霍童支提山华藏寺,从此隐居山中,开始了僧侣生活。金太监成了和尚后,心情倒好了一点,深山老岭虽艰苦,但不受世事烦扰,也自有乐趣。他把正宫娘娘赠予的银子全都捐献在修缮寺院上,还在寺院周围种花养草,开荒种田。日子,就这样不知不觉地过去了。
  后来,金太监还协助其他僧人修建了另外几个寺院,待他来到现在的金贝寺时,已年近半百了。
  由于金太监乐于济贫救危,不多久的时间,小庙的香火渐渐旺了。朝山进香的客人多了,庙里又攒了一笔银子,翻新了一次,成了一个规模不小的寺院。
  金太监入寺为僧的消息不知怎么传到西宫娘娘的耳里。这西宫娘娘同正宫娘娘本来就明争暗斗,剑拔弩张的,那次放走金太监,如同火上烧油,两人关系十分紧张,无奈自己的地位没有正宫娘娘高,只好忍怒在心,时不时拿侍女太监出出气。这会儿,西宫娘娘听说金太监逃到正宫娘娘的老家福建去了,顿时邪火上升,杀机腾腾。
  这天,西宫娘娘又在皇帝面前哭哭啼啼,说当年金太监不只调戏过侍女,还戏弄过自己,碍于面子,她才没敢禀告皇上,如今,倒让金太监逍遥法外,这口气不出,自己枉为娘娘了,只好上吊自杀。
  皇帝宠爱西宫娘娘象被鬼迷了心窍,金太监居然敢戏弄自己的心肝宝贝,这还了得!一道金牌下去,简直比丢一根牙签还容易,金太监果真被杀。
  金太监死后,正宫娘娘才得知消息,她向皇帝奏了一本,指责皇帝带头破坏皇规,因为皇规上写明,凡戒俗为僧、削发为尼者,不再施行皇法。皇帝也觉自己理亏,便又下了一道金牌,赐金太监金头银项,并选贵地安葬。
  为了纪念这位屈死的太监,当地畲族百姓把寺院定名为“金贝寺”,村子也命名为“金贝村”。“金”,来源于金太监的姓,“贝”的传说就不那么一致了,有的说是因为寺院旁涓涓细流是太监挖引的,有的说“贝”是“背”字的易化,但不管怎样,金太监和金贝寺确有那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一点是无可非议的。


# 传说中的金太监和金贝寺    {最后编辑时间:2019-06-05}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