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福鼎沙埕港
莲花寺始建于明朝,虽经沧桑,兴衰不一,而今香火依然兴旺。莲花屿位于福鼎沙埕港中,天然造化,孤浮海面,如莲花出水,轻盈多姿,巍然不动。先人在岛上建寺,故得名莲花寺。它是福鼎名胜景点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当地政府及群众在原寺基上新建了大雄宝殿、观潮虹桥、观音阁楼、膳堂住居及专用渡船码头,为游客与朝山礼佛者提供方便。寺内有一口仙泉井,水质清甜,原宁德地区行署副专员林思翔来寺游览后,在他的散文集中这样描述莲花寺:“莲花屿如水底冒起的莲花,似天上掉下蟠桃,又像海面飘来的玉盘”。真是旖旎风光,秀色宜人。莲花寺无疑是一朵“海上莲花”,成为福鼎市一个独一无二的新景观。
埕,是闽南方言,指房屋正门前的私人或公共空地。沙埕,意指东海在此处留下的沙滩都属于渔民的地盘。
沙埕港罕见地伸入大陆腹地,其形状好像枝头盛开的莲花。巧的是,在沙埕港即将与东海的交接处,就有一朵盛开在海上的水芙蓉,它就是莲花屿。莲花屿的主体建筑为莲花寺,先人在岛上建寺,故得名莲花寺。看来,它的存在,或许是上天的安排。
莲花屿很小,面积仅五十米见方,海拔不足二三十米,轻盈多姿,巍然不动。是天然造化的环境产出如此怡人的景色。屿上莲花寺,殿宇小巧,供如来佛、观世音菩萨各一尊,小屿上有一眼神奇的清泉,泉水甘甜,常年不涸。
殿左为僧舍,殿右为塔墓,殿前有天地炉和天桥,殿后有观音洞和关帝庙,旁立一灯塔,居制高点。所有建筑,玲珑紧凑,错落有致。屿上岩石,嶙峋峥嵘,争奇斗险。高处一株大樟树,斜出石罅,大有小屿主宰之势。
日寇侵华时,误以为是军舰,投了数枚炸弹,炸毁几块礁石。抗战胜利后,一国民党下层军官结庐与此,参禅礼佛,自号悟德。国民党曾多次派员寻找过他,动员他去台,可他始终不为所动,直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坐化。他有一句偈语——前世我为谁?今世谁为我?——亲手书于宝殿墙
莲花寺始建于明朝,虽经沧桑,兴衰不一,而今香火依然兴旺。
第二天他起个大早,来到仅一江之隔的浙江马站云亭合作岩上的乱石堆里施展法术,不一会一个个形状各异的石头变成一只只大小不一的小猪崽,铁拐李正得意赶往杨岐主峰豁口欲偷偷补上,小崽子游过流江爬上西岸途径西岙村里洋,一个趁早在山上干活的老农却神经兮兮地喊:“奇怪哩,石头没脚能走路啰。”話音一落,那成千上万的猪崽一刹那都变回名副其实的石头,宛若一条长龙,趴在沿岸山脚下纹丝不动,(我们今天依然奇怪看到里洋自然村海岸边分布许许多多貌似猪崽的石头,)铁拐李漠然神伤,一脸无奈。
铁拐李不甘心失败,第二天天刚蒙蒙亮,他一手各执一只簸箕,兴匆匆来到金屿门半岛(据说今日的两个唯一南北航道,是当时性急刨掉横亘于江中山脉岛屿,成了洞门故得名金屿门),用手刨满一担簸箕的土,欲挑时却忘了带扁担,情急之中信手拈来一根芦苇取梗,晃悠悠挑了起来,迂回羊肠小道,走呀走呀来到龙安后井山坡(今龙安码头以北),一个老妇人携几个村姑正起早在半山腰割草,不免见状好生奇怪好心问道:“兄弟那芦苇根咋能挑啊,要不我扁担借你吧…….”话音未落,芦苇根嘶一声崩裂,装满土的簸箕同时朝着两个方向抛了出去沉入海底,紧接随后“砰”的一声轰鸣,只觉天旋地转,转眼间冲天的巨浪掀至山腰,老妇人和另外六村姑被突如其来的浪涛卷走。
至今口口相传在建的10万吨码头泊位选址,就是“七姊妹”及老妇人当时罹难陈尸浮礁的地方(今陈厝里岸崖边)。那两只簸箕沉下后不久便慢慢露出水面,形成我们现在看到一直面对面遥相呼应的“莲花”与“龙庵”(现海堤管理所所在地) 姊妹寺了,“龙庵”寺在北岸与海岸成百米的离岛,退潮七分人可涉水趟过行香;而不可思议的是南岸“莲花”寺却总在农历八、九月中旬梅花潮几日里,众目所及有位移且显越近越露之感,有人说是因应岛屿底下簸箕浮力托起的缘故,总之这就是造物主神来一笔而刻意留下的凄美神话。
# 沙埕莲花寺
{最后编辑时间:2019-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