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亭古名大箩,又称三司岭,清光绪改名土亭下,“0”时改名红亭,1981年2月复称龙亭,距镇区14公里,位于龙亭溪右侧,海拔690米。清乾隆初(1746年),萧瑞建从山底村迁龙亭定居,嗣后裔孙分迁自然村。清至民国初,龙亭村隶宁德县青田乡十六都。民国24年(1935年)6月,为龙亭联保驻地,隶周墩特种区,,龙亭村行政区划,福建宁德周宁县浦源镇龙亭村行政区划,龙亭村
行政代码:350925102
龙亭古名大箩,又称三司岭,清光绪改名土亭下,“0”时改名红亭,1981年2月复称龙亭,距镇区14公里,位于龙亭溪右侧,海拔690米。清乾隆初(1746年),萧瑞建从山底村迁龙亭定居,嗣后裔孙分迁自然村。
清至民国初,龙亭村隶宁德县青田乡十六都。民国24年(1935年)6月,为龙亭联保驻地,隶周墩特种区。民国29年1月,隶龙亭乡设龙亭保(含龙住院)。民国34年8月,隶周宁县狮城镇设龙鹫保(含龙住院)。1950年4月,隶周宁县第一区(端源区)设龙亭乡(含龙住院、半岭、进登)。1952年,析出进登乡。1959年9月,为龙亭公社驻地。1959年1月,建立端源公社设龙亭大队。1960年,龙亭、龙住院合并为龙亭大队。1961年,龙住院析出。1963年,龙亭、龙住院再度合并为龙亭乡,隶浦源区。1966年8月,隶浦源公社设红亭大队(含龙住院)。1979年,析出龙住院分设大队。1984年8月,隶浦源乡设龙亭村民委员会。。1995年,全村180户、915人,设6个村民小组。
民国时期,龙亭村封建势力雄厚,村内筑碉堡13座(村周围9座、地主屋内4座),最高4层,有的地道相同,装备0弹药和土铳。民国29年后,常驻保安队5~6人,维护地主利益。土地改革时,全村81户317人,其中地主15户102人、半地主2户22人、富农4户30人,合计21户154人占户数的25.9%,占人口的48.5%。全乡水田2293亩,属地主、富农及族轮田占65%。贫苦农民多系无地、少地佃农,生活贫困。解放后,镇压了罪大恶极的反动地霸,没收和征收了地、富农天地,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
# 龙亭村
{最后编辑时间:2017-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