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源村又名五源坑村,位于镇东北15公里,海拔585米。明正德元年(1506年),夏泰七从寿宁县际头村迁后池(今江源)数载,忽寻牛群宿于牛荡山,认为此地居住兴盛,复迁入定居,取名五源坑,属福安语音。五源坑,原隶宁德县青田乡东洋里十六都。民国24年(1935年)6月,隶周墩特种区龙亭联保。民国29年1月,,五源村行政区划,福建宁德周宁县浦源镇五源村行政区划,五源村
行政代码:350925102
五源村又名五源坑村,位于镇东北15公里,海拔585米。明正德元年(1506年),夏泰七从寿宁县际头村迁后池(今江源)数载,忽寻牛群宿于牛荡山,认为此地居住兴盛,复迁入定居,取名五源坑,属福安语音。
五源坑,原隶宁德县青田乡东洋里十六都。民国24年(1935年)6月,隶周墩特种区龙亭联保。民国29年1月,隶龙亭乡设五源保。民国34年8月,隶周宁县狮城镇江源保。1950年,隶周宁县第一区(端源区)江源乡。1958年9月,隶龙亭公社。1959年1月,隶端源公社设五源坑大队。1963年3月,设五源坑乡,隶浦源区。1966年8月,并入江源大队,隶浦源公社。1979年6月,从江源大队析出,复设五源坑大队。1984年8月,隶浦源乡设五源坑村民委员会。1995年,共167户、847人,分设6个村民小组。
该村经济以粮食为主,林、茶、果并举。民国时期,稻谷亩产仅百余公斤,茶、梨收入辅助家庭购买日用油、盐、咸鱼及添置农具等开支。1956年,村民张奶著带头试验甘薯大畦稀植船底插技术,获得亩产鲜甘薯万斤。1958年11月,五源坑青年夏永炎被推选共青团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1959年,万斤薯选送北京全国农展会,获国务院奖状,并被省电影制片厂和幻灯制片厂摄录新闻纪录片和幻灯片。村民还习惯在房屋前后户栽雪梨树,60~70年代为盛产期,总产量20~30吨。80年代,梨树退化,发展高标准茶园404亩,年产量33吨。90年代,全村推广油奈270亩,载重1.1万余株,年产果10~13吨;李树、枇杷30亩,产果5吨,种西瓜30左右亩。茶、果产值人均收入510元。林业责任制落实后,营林取得新发展,全村有林地2100亩,毛竹350亩。1982年,创办茶叶初制厂1所,日加工毛茶1200公斤,由个人承包经营。1984年,原县政协副主席李式坤回村在钟坮山营造杉木27亩,已长大成林。上村后门山的牛西岔有株杉木王,围径3.65米,生长上千年,枝繁叶茂。
# 五源村
{最后编辑时间:2017-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