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源位镇区东部,居“三源一关”(浦源、端源、萌源、城关)中心地,分别距县城、镇区近3公里,海拔899米,周(宁)寿(宁)公路村东穿过,交通方便。1995年底,全村611户、3067人,设29个村民小组。端源村俗称墩头。宋时隶宁德县青田乡东洋里,为何、吴居住地。明嘉靖年间叶傑七从政和县镇前乡漈梨洋村迁,,端源村行政区划,福建宁德周宁县浦源镇端源村行政区划,端源村
行政代码:350925102
端源位镇区东部,居“三源一关”(浦源、端源、萌源、城关)中心地,分别距县城、镇区近3公里,海拔899米,周(宁)寿(宁)公路村东穿过,交通方便。1995年底,全村611户、3067人,设29个村民小组。
端源村俗称墩头。宋时隶宁德县青田乡东洋里,为何、吴居住地。明嘉靖年间叶傑七从政和县镇前乡漈梨洋村迁入端源主村定居,隶宁德县十六都。民国24年(1935年)6月,隶周墩特种区周墩联保。民国29年1月,隶周墩镇设端源保。民国34年8月,隶周宁县狮城镇。1950年4月设端源乡(含上洋),隶第一区,7月区公所从狮城瑞龙观迁端源村,为端源区驻地。1955年,上洋析出,设端源乡。1959年9月,为端源公社(含浦源、上洋、萌源、萌底)驻地。1959年1月,析出浦源、上洋、萌源、萌底,设端源大队。1963年3月,并社建区,设端源乡隶浦源区。1966年8月隶浦源公社设端源大队。1984年8月,隶浦源乡设端源村民委员会。
端源村民历来重视发展文教卫生事业。清代,叶氏祖先从墓田中划出部分“油灯田”鼓励村民读书,村内设立学馆,塾师3~4人,清乾隆至光绪年间,全村文武生员68人,居首。村医叶正学颇有名气。民国时期,设立国民学校,高小毕业生宴请毕业酒,收取油灯租。较出名的村医有叶秀峰等。1950年,设立端源小学。50年代,村医陈翠仙(女)治疗伤寒、妇科、儿科病,享誉盛名。1979年2月,建成的端源影剧院座位980个,居全县村级第一。1982年,新建小学教学楼一座,建筑面积576平方米。1982年~1983年,村大队部对端源小学师生施行奖教助学金,鼓励教学执教、学生升学就读,村民文化素质较高。1995年,全村有大学本科毕业生33人,获高级专业职称1人,副处级以上1人,正副局级干部26人。
# 端源村
{最后编辑时间:2017-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