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仙信俗已成为闽浙毗邻地区规模最大、最为隆重的民俗文化活动之一,被专家誉为保存最原始、最完整、最具特色的民俗遗存现象之一
宁德非物质文化遗产
级别:|国家第四批||省级第三批||市级|
区域:|宁德|申报地区或单位:宁德市柘荣县十三境马仙庙董事会 柘荣县文化馆
柘荣有文字记载马氏天仙,始于宋景德元年(1004年)。当时柘荣与江淮一带一样大旱如焚,民众纷纷叩天祈雨。柘荣信众在城西仙屿顶设坛,步行200多里至浙江景宁鸬鹚岭迎马氏天仙。马仙来后显灵于东狮山之巅,不日天降甘霖、滋润禾苗,当年五谷丰收。马仙见东狮山群峰耸立,草木丰茂,景色清幽,叹为人间仙境,便从浙江乔迁柘荣东狮山灵岩洞修炼。从此,马仙大德化灾、普降甘霖,驱除瘟疫、保境安民,崇尚孝道、启迪教化的神奇故事代代相传。传说马氏至孝,未登仙时,家贫,亲身为佣得薪米以养亲,艰辛备尝从无倦怠。因此,祈雨是马仙最神奇的功德,而“孝”、“和谐”则是马仙功德的精髓。
马仙信仰形成于唐代;明时,福建马仙信仰达鼎盛时期;到清朝,马仙信俗更趋发展;民国时期走向衰落;改革开放后,马仙信众重新活跃,各地重建、新建了不少马仙庙。每年历时近20天的马仙迎送巡游仪俗,是闽东乃至浙南规模最大、最为隆重、最有影响的一种民间信仰活动,百千万人怀着谦卑与神圣之心,和神灵一起尽情狂欢。其中,柘荣县民众对马仙的信仰最盛。每年农历的七月,相传为马仙神诞之期,柘荣城关及城郊邻近十三境的群众都按例举行规模盛大的“迎仙”仪式。
马仙信仰在千年的承传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马仙民俗文化,最主要的就是马仙迎送巡游仪俗,具有包容性,它通过道教科仪、民间音乐、戏曲舞蹈、传统武术、民间曲艺、民间灯会等文艺形式,展示“孝”文化、“境”文化、“灯”文化等多元文化的融合,表达民众迎圣祈福求雨保平安和五谷丰登的愿望,具有很强的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在社区村落、种族群体和宗族内部产生了聚合作用,对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现实意义。
“恩泽柘荣,惠及万民,德彰闽浙,仙史悠久;孝感天地,敬老爱幼,护国佑民,奇闻长传;乐善好施,灵著千古,福佑天下,精神永驻。”这是柘荣人民对马仙的虔诚。
马仙,又称马氏天仙、马元君等,是以柘荣为中心的民间崇拜地方神明,与妈祖、陈靖姑并称“福建三大女神”。
走进柘荣,走近马仙!柘荣作为马仙信俗的发祥地,素有“马仙之都”之美誉。境内太姥山脉主峰东狮山被誉为“仙山”,是闽浙信众朝拜马仙的圣山、马仙信俗的重要道场。
柘荣马仙文化源远流长,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有着广泛扎实的群众基础。在盛大的迎送巡游活动中,全县被分成东峰境、岭口境、上城境、后营境、前营境、溪坪境、湄洋境、前山境、洋边境、东源境、西宅境、太阳境、濂溪境等“十三境”。浩浩荡荡的队伍从仙屿公园出发,途经城区各主街道后,汇集于东狮山文化广场,待马仙下圣轿,由“十三境”福首抱瓶护送返回灵岩宝洞。每到一境,沿路设蘸,善男信女手持燃香,虔诚而拜,祈祷赐福;群众叩首以盼,迎接马仙的到来以及自己所在村落归属的“境”带来的仪式表演。
“一路跟随巡游队伍,走在树影斑驳的街道上,在礼炮声、鼓乐声、欢呼声中感悟马仙文化所带来的心灵震撼,别有一番韵味。”当天,从外地赶来参加活动的一名观众说。
整个仪式中,孝德、和谐、健康、平安等理念贯穿始终;通过马仙,民众的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得以联结起来,推动社会经济和谐发展。同时,马仙信俗活动为柘荣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提供载体,提线木偶戏、布袋戏、地坪戏、抬阁装饰、灯饰剪纸等民间技艺在仪式活动中得以展示和发扬。
# 马仙信俗
{最后编辑时间:2018-05-11}
▲▲ 柘荣马仙信俗文化传承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