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价上涨的两大源动力和我的选股逻辑
“一流的公司”(强大的动能)远比“一流的价格”(强大的势能)更重要?
——trithi/林寻一,2014.5.25
昨天在考虑一个问题:“如果现在继续加仓,我会买啥?”我想比较有诱惑力的:1. 公司刚打开一片新的天地、处在对数增长的跑马圈地前期(我觉得好想你有一定潜力,如果上海模式成功后复制其它城市会怎样?)2. 公司拥有高稳ROE提供持续动力(众人瞩目的绩优白马也不少,比如恒瑞医药)3. 估值不断走低带来的反转能量(我觉得银行算一类,仍在高速运转的赚钱机器不断刷新着A股的PE底线)4. 物廉价美的标的,比如平均ROE>12%,PB<2倍(比如中国平安) 5. 生活在多风世界里的小猪,市值不大、题材易炒、股性很活的股票……
当这个list不断扩大时,我就开始意识到自己找错方向了,什么都关注就等于什么都没有关注。
然后,我突然意识到:推动股价增长的不就两股力量吗?动能、势能。
这个怎么理解呢?学过物理的人都知道,一个小球要想在平面上滚得远,要么推着小球给它一个持续动力,要么把小球从坡上滚下来用势能转换成动能。
那么一只股票要想涨得多,也无非两种动力:要么公司的盈利和净资产不断累积,这个就像给小球的动能,在估值不变的情况下也能推高股价;要么公司的估值严重低于其内涵价值,这个就像给小球的势能,即使没有盈利的助力也能靠估值回归获取盈利。
所以,答案就清晰了,我想买的股票要么拥有持续而强劲的动能、要么拥有显著的低估势能、或者是两者都有。
I. 动能型股票
这类大致相当于“成长股”,既然叫动能型股票就应该有持续高稳ROE,且预期良好。
不过这类股票的估值一般都不低,我觉得恒瑞医药算一只,它是我的账户里唯一PB>3的股票。医药行业的严格准入人为创造了行业里大量的“局域垄断”,03-04年医药企业都还在关心工艺、产能的时候,恒瑞就开始布局学术营销了,08-09年其它药企也开始注重学术营销的时候,恒瑞的原研都要开花结果了,12-13年许多药企的原研开始有声有色的时候,恒瑞已经拿下大量的海外批文了……
医药是个相比容易固化的领域,领导层的魄力和格局至关重要。恒瑞医药卓越的“销售推动+原研创新+国际化扩张”三轮驱动,应当能保障其未来获得年均19%以上的ROE。30倍PE仍值得择时加配。
II. 势能型股票
这类大致相当于巴菲特的“烟蒂”股,公司前景看上去很boiling,价格极其便宜,甚至明显低于“处置价值”。
由于没有严格的退市制度的威慑,这类股票在A股里并不多见。但相比以前多多了:0.35倍PB的首钢、0.43倍PB的鞍钢、0.57倍的宝钢;0.56倍PB的粤赣高速、0.61倍PB的中铁、0.63倍PB的交建、0.64倍PB的交行……
记得格雷厄姆曾给出一个选股标准:PB小于0.75倍,PB×PE<22.5倍,构建组合。显然上面提到的个股都符合这个标准。本人持有交行,并无加仓的念头,或许哪天可以再开个实验账户,专门照格雷厄姆的标准构建一个低价股组合。
III. 混合动力型股票
顾名思义,这类股票的特点是盈利能力不低、估值水平不高,或者说ROE不低、PB不高。
这类股票是我最愿意投资的一类,也最接近我的“先胜而后战”的诉求。第一重仓股中国平安、最近持续加仓的吉林敖东、去年买入时的复星医药、有意加仓的兴业银行都属于此类。比如平安,上市以来年均ROE接近15%,而且这两年有加速迹象,盈利不低;1.6倍的PB,1倍不到的PEV,10倍不到的PE,估值不高。比如我买复星医药时,其年均ROE>14%,PB<2倍。
我觉得中国平安是个典型:如果熊市继续,>15%的ROE让每股净资产和股息率都在迅速增长;如果牛市来临,10倍不到的PE可以转换成上涨动力。择机加仓兴业银行、吉林敖东、中国平安。继续寻找类似的“进可攻、退可守”的标的。对于混合动力型股票,如果股价不涨,公司自身较高的ROE带来的持续净利润会不断累积成净资产,从而导致PB不断下行——就像动能转换成势能一样,高ROE转换成了低PB。
只要高ROE延续,低PB迟早会转换成股价的大幅上涨。
不过如果动能、势能的理解角度是恰当的话,那么我们购买“势能型股票”应该更谨慎的:如果不能提供持续的动能,坡上滚下来的球迟早要停下来的;如果没有持续的盈利能力,价值低估的股票顶多也就是“拿起来再吸一口就扔掉的烟蒂”。
所以,终究上讲,“一流的公司”(强大的动能)远比“一流的价格”(强大的势能)更重要?
原文链接: 股价上涨的两大源动力和我的选股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