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橙黄发亮,外酥内软,底部如铁似的硬而脆,而饼心却松软如棉
光饼的历史,得从戚继光抗倭说起。据福州府志记载: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抗倭英雄戚继光率军入闽追歼倭寇,连日阴雨,军中不能开伙,戚继光便下令烤制一种最简单的小饼,用麻绳串起挂在将士身上充当干粮。后来,这小饼流入民间,不但普遍食用,而且还成为祭祀神灵祖先必备的供品。后人感念戚公,便把这种小饼叫“继光饼”,简称“光饼”。光看光饼的外形,很难将它与佳肴、名点联系,但在时光长河中,它却以这份朴实无华,养活了无数的军士、百姓,一代又一代,传承至今。
光饼的原料仅为面粉、碱面、盐巴,或另加一点芝麻,形状如银元般大,中间留细孔,穿线成串可挂在脖子上。
正宗的宁德光饼皮橙黄发亮,外酥内软,底部如铁似的硬而脆,而饼心却松软如棉,味微咸。
用木炭将饼炉烧到一定温度。然后将饼坯送入炉缸,眼疾手快地排列贴在缸壁上,再洒上一些水,并迅速将盖子盖上。据说这是先将饼坯蒸熟,用手伸入缸,飞快准确地贴在缸壁之上,若是迟缓一点,就怕那光着的手臂要烤出泡来。过五分钟后,将一篮点燃的松炭火放入炉中,用一把蒲扇摇动,烘烤。
等光饼熟了,用一个边上镶有把柄的竹篱,然后一手拿铲子,从炉壁内铲下咸继光饼。到此,一炉咸继光饼就出炉了。一般专用的饼炉,一炉可烤制110来个咸继光饼。
闽东各地都流传有式样各异的光饼,由于地域差异、饮食习惯的不同,各地的光饼在技艺传承上都有自己的创新,这使得做出来的光饼味道也都有所不同。其中,蕉城洋中的光饼以其筋道的口感,多变的风味闻名远近。福安光饼有别于其他地方的“光饼”,除了有“铜面铁底棉花心”的饼相外,还有“外脆内棉”微咸的独特口感,刚出炉带烤香味的尤为抢手。
福安光饼,留名“继光饼”!只有福安光饼,尽可能保持与400年前戚继光吃的光饼一样。
周宁的光饼表面似有一层薄壳,黄中带紫,饼皮香脆,饼囊松软,略带咸味,味道香脆,十分可口。刚出炉的光饼吃起来还能听香油滋滋作响。不仅吃得香,让一旁看的人不由垂涎欲滴,别有一番风味。
在福鼎,光饼有一种特别的吃法:将光饼剖成两半,将炒熟了的豆芽、韭菜、肉、糟菜等夹而食之。
古田光饼圆形,有小碗口大小,中间留细孔,穿线成串可挂,又称挂饼。继光饼以面粉为主,经发酵后,佐以精盐、芝麻、葱丝等,揉匀成圆状,经火烤而成,味道香脆略带咸味,十分可口。光饼的品种口味也更加多样,现在古田街上还出现葱肉光饼、花生光饼。
霍童光饼的另一种叫法“薄光饼”。顾名思义,霍童的光饼比其他地方的光饼更薄更脆,特别是刚出炉的时候。
有的将光饼放入水中泡得发胀,然后将它切成块状,同芥菜梗、肉片等下锅烹炒。
夹海蛎包的叫“蛎包夹饼”(海蛎包是用米浆、海蛎、葱等制作而成。取少量米浆置于浅圆状瓢中,薄盖其底,加上适量海蛎、葱作馅,再盖上米浆放置滚油内炸熟,其色橙,香脆)。
宁德人大多数都认为,长期食用这种含碱性的饼,对胃病等还有一定的疗效。尽管有点夸张,但还是有一定的道理———对于有胃酸过多的人来说,碱性食物能中和胃酸。而且少食多餐也是治疗胃病的一种方法,而光饼恰恰是绝好的“少食多餐”的对象,饼个儿不大,且随时可以食用。
而到了春节前后,光饼又成了很多返乡人惦记许久的小吃。平时外出旅游活动时,价钱便宜又便于携带的继光饼也是宁德人常带的干粮。可能是风水轮流转吧,这恐怕是谁也不曾想到的,咱宁德光饼还有今日这等的风光。
参考:宁德各县市光饼大PK
# 光饼
{最后编辑时间:2018-02-12}
▲▲ 宁德光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