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东历史名人-黄鞠


中国古代水利专家,民间开凿隧道水利工程第一人

一、  溯源——避难入闽  肇基石桥

     黄鞠,生于569年,卒于657年,享年八十九岁。黄鞠是河南光洲固始县人氏,隋朝谏议大夫,其父名高,讳隆,号硝山,隋文帝时任内阁大学士,西部留守.娶夫人七位,生二十一子,鞠公排行第十,为石氏所生。至煬帝登基,昏君无道,荒淫无度,残害忠良,民不聊生。鞠公忠言谏表,帝不纳,仍然一意孤行,为所欲为,其父隆公上朝直言极谏,触怒昏君,被拘禁天牢.隆公在狱中,嘱子:“帝非明君,儿等不必再苦谏,应远避他疆,择地立业,以免后患,吾当以死尽忠”,并赋诗八句,作为儿孙认祖会亲隐语,诗曰“骏马堂堂出外疆,任从随地立纲常,身居他境猶吾境,志在他方即故乡,早晚莫忘亲嘱语,晨昏须忆祖蒸尝,愿言托庇苍天福,三七男儿大吉昌”。鞠公遵父命,弃官,携儿带女,远途跋涉,避难入闽,先客居宁德蕉城区七都埔源,后从霍童溪延溪而上,寻找理想开基地,到石桥村,遇见早在石桥定居的亲戚朱福公,下踏寓所,畅谈别离滋土之苦与亲戚之谊,描绘开垦霍水童山蓝图,朱公识鞠群才大络,胸有成竹,抱负远大,遂让地与鞠公肇基,朱福迁至周宁霍童溪上游桃源境开基(今周宁咸村镇)。从此黄鞠定居石桥,携儿孙大兴水利,广群良田,引进中原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与传统文化,乡闾繁荣,人丁兴旺。历经繁衍生息,至唐未石桥黄氏已成当地望族,公之后裔聚居祖地外,并衍居福建各地,和浙江、云南、湖北、四川、北京、上海、香港、台湾等地,以及日本、美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英才辈出,代有贤良.具不完全统计,现有400多分支,人口达50余万。

二、  伟业——大兴水利  名垂千古

   黄鞠在石桥定居之后,视农业是开基的根本,而水为农业的命脉。鞠公精水利,通五行易理,熟中原文化,深入了解霍童盆地的地理状况后,着手水利,凿龙腰渡泉洞,再凿松岸蝙蝠洞,两大水利工程,现简介如下:

   (一)斩龙腰通水道

    石桥村前呈三角,土地面积干余亩,霍童溪水近在咫尺,却无法利用灌溉。于是鞠公在隔座山梁的大石溪上筑坝拦水,挖了三里的渠道,到村后地名叫,“龙腰”时,全是坚实的花岗岩,必需穿过“龙腰”,才能把水引到石桥来,这吋遇到困难,一是“斩断龙腰就要斩断宫贵”,而黄鞠坚持的是,不要官贵而要发万家,二是工程难度大,原始的生产工具,要凿通几十米长坚硬的花岗岩,谈何容易,史书记载,“凿至半,开而复合,隧寝”也就是说,龙身过脉,第一天凿开的山石,隔了一夜,第二天又生长合拢起来,我想这是从一个侧面反映当时工程的艰巨。[ndsky]

 经过几个春秋的努力,终于开通引水隧道,就是史书上说的“渡泉洞”。黄鞠开通龙腰水渠后,进行科学的安排,利用水渠的地理条件,发挥一水多用,利用水源的落差,兴建五级水碓楼,利用水的动力,加工农副产品,这在生产力低下的千余年前,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碓下之水又引到村中,在村头建曰、月、星三个湖,水溟从每家每户门前经过,村又建金鱼池、砚池、村尾建罗星湖,最后引入田中灌溉。发挥加工、洗涤、防火、防旱、观赏、养殖、灌溉等诸多功能,以上水利工程的安排足见黄鞠用水之巧,不愧为古代水利专家。上述水利工程至今千余年乃然发挥重大作用,五十年代在龙腰碓楼下还建起了闽东第一个水力发电站。

黄鞠灌溉工程
黄鞠灌溉工程

 (二)凿蝙蝠洞  鬼斧神工
    渡泉洞工程完成之后,霍童溪左岸(号松岸)面积更大,还没有开发利用,于是黄鞠又开始了一项更加浩大的水利工程,先是在堵浮湖上游开好明渠,将霍童溪上游之水引到渠内,定好高度后,在现名岩角的地方开凿隧道。干余年前不要说没有炸药,就连钢铁用具都非常落后,黄鞠开凿隧道的办法是将柴放在岩石上烧,待烧到一定温度后,突然用冷水浇石,使石一热一冷而暴烈,再用简单的工具一点一点的撬开,巧夺天功的举措,历经数载,终于凿通七、八十米长,宽一米,高2.5米的隧洞,设身处世的想一想,在那久远的年代,简直不敢思议。这就是史书上说的“蝙蝠洞”.这条水利工程,灌溉万亩良田.宋代还有文字记载,宋淳熙二年(1195年),县令作了《晓喻》曰:“仙湖、又名堵湖,在十二都松岸洋,隋谏议大夫黄鞠创凿,长里许,附近之田、尽成沃埌”。并赋诗曰:“咫尺天湖号堵坪,先贤曾此劝农耕,若教一日归豪右,敢向黄公庙下行”。
黄鞠灌溉工程 蝙蝠洞 徐龙近摄
黄鞠 蝙蝠洞 徐龙近摄

    两大水利工程的造就,福泽沛万民,福建最早的名志宋、梁克家淳熙《三山志》,明、黄仲昭的《八闽通志》,《福建水利方志》、《福宁府志》、《宁德县志》以及乔远著《闽书》等,都对黄鞠的历史功绩作了详述。福建省考古专家到两地水利考察后惊叹,称黄鞠公是我国古代水利专家,民间开凿隧道水利工程第一人。

三、  古迹一一兴修祠墓  千秋祭祀

 为纪念始祖丰功伟绩,于唐开元十二年(724年)将黄鞠原故居扩建为鞠公祠,称“龙首堂”,该堂座北朝南,面朝霍童最高山脉大童峰,背傍福建水质最好的霍童母亲河霍童溪,堂前一株千年古樟,苍劲挺拔,婷婷玉立,堂后五株大榕树径大十围,荫覆十亩,坚守溪岸。主体“龙首堂“大堂毗连三殿,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占地面积3843平方米。千余年来历尽苍桑,曾多次修建与重建,明天启四年重建,门口通道左右有上马下马亭;清顺治十三年被山寇烧毁后再建,光绪元年(1875年)不慎失火,于光绪五年再度兴建,时至五十年代改做学校,再遭文革破坏,文物荡然无存,建筑物肢离破碎,再经风雨袭击,瓦碎梁腐,垣残楼斜,面目全非。1999年在上级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石桥鞠公后裔自发集资,保留古迹风貌重修。[ndsky]
    为缅怀先祖,千秋祭祀,鞭达后昆,励精图治。此后几年在“龙首堂”周围修复或重建古迹文物,一是重建“姑婆宮”,姑婆为黄鞠的二个女儿,芳名丹鸾、碧凤,当年黄鞠大兴水利时,参与水利工程施工的后勤工作,由于工程长达数年,两女儿从青少年开始,不知不觉中,延误了待嫁佳期,从女儿家,变成了姑妈,又从姑妈变成了姑婆,终身未嫁。后裔为纪念丹鸾、碧凤忘我劳动献青春的功绩,原在“龙首堂”右侧建有一宮纪念姑婆,春秋祭祀,累世不绝,因历史悠久,垣残楼腐,而待重建。新建“姑婆宫“座落于“龙首堂”前左侧,仿古风貌,红墙碧瓦,雕梁画栋,富丽堂皇,与“龙首堂”交相辉映,石桥鞠公后裔再接再励,续修“龙首堂”前左侧“益后亭”,立“黄鞠故里”石牌坊:在“龙首堂”右侧重建“大圣宮”,“龙首堂”后溪边重建“水官大帝宫”、“观溪阁”;重修与“龙首堂”右侧百步之遥的“黄氏祖厅”等诸多建筑,而形成建筑群。青山环绕,碧水如带,绿树成荫,楼阁林立,古迹相连,成为霍童镇旅游胜景之一。
    兴祠修坟、千秋蒸尝。石桥鞠公后裔毋忘宗功祖德,于二OO九年春在石桥鞠公理事会的带领下,后裔乡贤,能人志士的大力支持卜,破土动工抢修被列为宁德县人民政府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的黄鞠公墓。规模以陵园设计,墓主体由大墓坪而上建五级小墓坪而达墓穴’占地面积亩余,按古碑,志书记载,“产部黄公之茔,一亩二角二十步”的界碑范围而建。大墓坪占地面积亦达亩余,坪中建有石墓亭,树立一对中华柱,以及立有石狮、石麒麟、石马、石象、石羊等数十件石雕吉祥物,墓道一里许,宽6米,墓道入口与中段各建一座石牌坊,墓道两侧宝花树连坦,石碑文林立,记述各分支播迁概况,鞠公陵园现已建成初具规模,气宇非凡,以表达石桥黄鞠后裔怀祖之情,彰显黄鞠后裔的兴旺发达。

四、  文化一一福荫乡闯  泽沛万民

    一千四百年前,黄鞠。肇基石桥后,把中原的农业技术带到了霍童区域,他最善于套种,引进优良品种,芸苔(即油菜)、麦、豆作为旱地作物,进行套种,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增加了效益,水利的开发和水稻的引进,霍童溪两岸,成了万亩良田,溪中鱼虾成群,成为名符其实的鱼米之乡,霍童山峦叠翠,玉水如带。确为一处花雕玉琢的世外桃源。而且千余年来,霍童凭借着这条内河,成为周边十里的经济中心,溪船下航至八都出海,上溯莒洲运往山区食盐、海产品、日常用品,以至边远的周宁、屏南、松溪、政和等地扩散,历来商贾云集,市场繁荣。

    黄鞠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艺,还将中原的文化,礼仪、习俗等传到霍童,不管是婚、丧、喜、庆还是过年、过节,民间的许多习俗和河南固始相同。甚至有些方言还可以相通,可见黄鞠留传中原文化的遗迹。

    黄鞠在朝当任时,深知“伴君如伴虎”,石桥定居后深感“官家不如农家好,早去耕田晚回家”的田园生活的舒适,于是告诫子孙,读书可读、不可为官。依霍童山水龙脉走向,埋下了三十六墩、七十二圹,用铜盘,铁鞭等物镇住龙脉,目的在于不让后辈再出高官,男耕女织,守住祖业,世代当个良民。

    石桥家谱中有首诗,“龙腰开凿水滔滔、泽沛苍生德望高,为报朱公情易地,龙灯赛会竞风骚”。讲的是黄鞠、朱福百年之后,后辈子孙继承祖训祖规,每年二月初一迎接朱福回石桥,为朱福庆寿(朱福让地给黄鞠后到周宁咸村开基、朱福生于二月初一),演戏三天,白天踩高跷,敬酒来客,高跷按高低,有六尺、丈二,最高者达三丈六,一人分暴米花,炒豆之类,供饮酒者佐酒,那时节,不花钱可饮酒,还可观技艺,更说饮了此酒,能有诸多好运,人们争先恐后,热闹非凡,有的喝的酩酊大醉,增添了节日的气氛。

    霍童盘地均为黄鞠公所开发,霍童原有三十个村庄都尊黄鞠公为“土主神灵”,春秋祭祀。明嘉庆年间,霍童山体崩踏,泥石流堵住溪流,摧毁了大多数村落,有幸生存者,均集居霍童。于是人口众多。霍童村为纪念黄鞠和朱福的迎灯赛会规模和花样更大,千余年来,代代相传,形成闽东地区独特的“二月一”灯会。二月初一日开始,每夜各境轮流彩街,各献技艺。彩街内容有鳌山、纸扎、故事、铁技,以及舞龙,还有福建独特的线狮表演,各境取材不同,制作技巧各异,年年番新,以历代神仙传奇,英雄侠客,才子佳人为题材而制作,大街小巷观偿者云集,处处沉醉在尧天舜曰,歌舞升干之中。现在,由于科技的发展,配以电源,灯光,各种优质的素材,各种灯艺的制作,更加多彩多姿。[ndsky]

    当地政府已利用这个千年的文化传统,定为“闽东农民文化艺术节”并以“3·18”农产品博览会相缄接,弘扬民间文化艺术,盛况空前,拓展旅游市场,推动了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 黄鞠    {最后编辑时间:2018-02-08}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