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和观光农业
为加快致富步伐,村里以茶叶和观光农业“两个产业”为载体,实施精准扶贫,扶持以村级茶产业带头人韦兴炎牵头并组建的东泰茶叶公司,通过对传统茶业进行产业升级、线上营销,现年产值达6000多万元,直接带动东吉洋村茶农人均年增收入4000元,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60个。村两委还带领党员群众成立吉洋福农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模式,引进鸟巢大棚式生态农业生产系统,发展葡萄等产业,打造集休闲、娱乐、农事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游,带动村民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农民要富、乡村要美。村两委还争取建设经费800多万元,拓宽进村主干道、推进绿化工程;规划建设吉洋湖公园,已完成3000多平方米湖面、百米长廊、风雨亭、亲水平台、观景亭等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改善了群众的居住环境。
据统计,2016年东吉洋村人均收入从2013年的不足3500元提高到15000元,村里的精准扶贫人口全部实际脱贫。
在美化村庄的同时,村两委动员10多名党员带头发动村民以资金或土地入股的方式组建吉洋福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将102名村民纳入合作社统一管理,建设108亩钢架大棚,种植巨峰晚熟葡萄及猕猴桃,并从村两委处租用“鸟巢”现代农业观光园,设立农家乐餐厅。
村美了,前来游玩的客人很多,特别是周末,‘鸟巢’农家乐经常爆满。而村里的农作物更是不愁卖。2017年,合作社丰产的30亩晚熟巨峰葡萄每公斤售价不低于20元,还供不应求。据估算,每亩产值可达1.5万元以上。
东吉洋位于南阳镇东,全村200多户,900余人口,海拔581米。辖王家垅、新乾、新村(又名崩垅下)、村丘、坑里、曹厝、龙头坪、韦厝垅(又名吴厝垅)、八个自然村和一个废村垓窑。东吉洋为以上各村之总称。东吉洋村后有岭,与先锋村一岭之隔,为古寿泰必经之路,该岭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俗谓镇家之岭,至今东吉利洋各村口语总称镇家洋即由此得名。又因这里是“渔溪之东,中有一村,土地平旷,田畴良沃,南山斧扆,群有(you)星躔,众姓聚焉,中多吉地”,故名东吉洋。经村口省道距寿宁县城13公里,距福安40公里,到浙江泰顺23公里。以徐、王、韦姓族人为主,兼张、颜、黄、林、叶、翁、龚姓,王家垅人口最多也较中心,徐、韦各半,村部驻王家垅。最早曹、颜、张姓迁入,颜姓始祖忠安公从政和迁入,张姓自龟岭典一公迁入有十四世(曹姓清朝已迁走),王姓始祖居邦公从秀洋迁入有十世,徐姓由坑底菜坑迁入(乾隆23年,公元1759年,百丈墩头第九世永文公),韦姓始祖宽二公从后洋迁入。
东吉洋1245年(宋淳祐5年)隶属福安县,1455年(明景泰 6年)属寿宁县,1637年(明崇祯10年)属福安里三都,清代属东乡,民国时属南阳乡,1952年属寿宁县第五区,1958年属南阳公社,1984年属南阳乡花岭村,1994年始从花岭分设东吉洋村。
东吉洋是丘陵中的“盆地”,地势由罗峰岗顶发脉,蜿蜒而下,四面环山,宛如盘谷之佳;洋中全境,形如桕叶。一水中通,好作穿针引线。古为寿泰必经之路,绅商耕读之为“仁里”。温暖湿润,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降雨充沛,水热适中。王家垅村附近大王宫处,有一眼清泉,夏日冷冽清冷,冬晨热气蒸发,常年汩汩甜水冒出,为东吉洋一名胜。王家垅徐家古炮楼,共有四层,三十六间,四周有射口,投弹孔(薄壁喜),是民国时期遗留下来的古迹。离村一里,为菖蒲庵,建于明嘉靖十一年(1532)。大金山花卉山庄位于东吉洋、花岭毗邻处,风景优美,是休闲的好去处。
东吉洋人俗尚勤俭,最爱耕读。清末的徐龙(行培),是黄浦军校学生。革命出身的王陶生,曾任浙江泰顺县委书记、福安县、寿宁县副县长。自恢复高考后,大中专以上毕业的就有40多人。
地下富高岭土,黄土地下,石墨矿蕴藏丰富,已探明储量达34万吨。明清时制陶兴旺,生产出的垓瓮、垓罐、垓瓶等垓制品远销寿宁、泰顺,垓窑(今已废)之村名即此得,至今有遗址,“垓脱镇家洋”是一句寿宁人家喻户晓的口语,典出该村。
有良田500亩,种单季水稻,产量高。丘陵小山遍是茶,闻名安徽、福建。
改革开放后,东吉洋生意盎然,全村靠种茶勤劳致富,家家住上了卫生、清洁的新房,村容村貌整洁,人们重视科学教育,直奔和谐生活。
# 东吉洋村
{最后编辑时间:2018-03-01}
▲▲ 南阳镇东吉洋村全景 袁晓昊 摄 ▲▲
▲▲ 南阳镇东吉洋村 袁晓昊 摄 ▲▲
▲▲ 东吉洋村吉洋湖公园一角。吴苏梅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