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东唯一的回族村
福安市穆云乡黄儒村,是闽东唯一的回族村。现有的黄儒回族新村是村民造福搬迁二十载,在新的地盘上造出的崭新家园,就位于穆溪河畔的白云山景区旅游大道边,穿过秀溪桥即可看到路边竖着一块高大的石头,上书“黄儒新村”四个大字。
原有的黄儒村落位于穆云乡的一个深山沟里,海拔六七百米的山上,一条陡峭的石径从山下的溪塔畲族村直通黄儒,村民都称它为“陂”。村子倚山靠崖,下临深渊,地势十分险峻。整个村落掩映在青青幽篁和森森林木之中,进出要靠步行。
黄儒地理四周皆为中小丘陵地貌,高差大,坡度陡。因受1997年的11号台风影响,村后山坡产生大范围的“S”型山体裂缝,长达1公里,宽30—100厘米,经地质部门勘察属特大地质灾害隐患村。因而搬迁到平原地带的桂林秀溪洋等地,重建“造福工程”新村。
据史料记载,黄儒丁姓回族源自泉州陈埭。陈埭丁氏的先民本是阿拉伯人的后裔。其一世祖节斋公丁谨(1251—1298)自苏州“货贾于闽泉,卜居泉城”。元末明初,排外风潮兴起,为了“远于法而保其家”,丁氏三世祖、四世祖于元至正末从泉州城内文山里避居陈埭,以“大分散、小集中”的形式与当地汉族杂居一起,“隐伏耕读其中”,接受汉族文化,学习汉族习俗,从而得以繁衍生息。
至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倭寇占据陈埭,“(丁氏)举族室庐荡然俱毁,无有存者”,在如此情势之下,一位叫丁尚宾的居民就由陈埭北迁,反复辗转来到福安穆云的黄儒村安家落籍,成为黄儒丁姓的始祖。丁尚宾在这片山路崎岖,地无三尺平,素有“灯火挂壁”之称,而又竹木葱茏的偏僻土地上,遁隐深山,凭险架庐,自给自足,建立了自己的家园。同时,他还主动地与当地汉族搞好关系,努力融入当地汉族社会之中。
黄儒村成了闽东丁姓回族发祥地之一。清道光年间,黄儒人在落籍安身之地建立了本支族的祠堂。《黄儒丁氏宗谱》(重修于乾隆年间)记载:“黄儒丁族始祖尚贤公,明嘉靖年间由泉州城南之陈江肇迁斯土。”这里的“陈江”就是今之陈埭。丁姓回族由于长期生活在汉族社区,与当地汉人和睦相处,接受汉族风俗,使用汉族语言,并且与汉族通婚。他们和当地汉族一样,也在自家厅堂设立神龛,供奉起“各路神明”和“远近一脉宗亲”。
# 黄儒村
{最后编辑时间:2018-01-11}
▲▲ 白云山麓的黄儒村僻静、清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