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加息促进市场理性


纵观世界各国央行的经验史,适度加息都是控制流动性和解除“资产性通货膨胀”最必要的手段,央行此次成功的加息证明了采用理性的、机警的、面向未来的、客观的货币政策的魅力,它应该将这种魅力继续施展下去。
 21世纪经济报道社评

  2月份CPI数据刚出不久,央行就决定自2007年3月18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2.52%提高到2.79%;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6.12%提高到6.39%;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相应调整。同时,建设部发布关于《调整个人住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的通知》(下称《通知》),宣布从3月18日起,同步调整住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其中,与 0.27个百分点的银行贷款利率调整幅度不同,公积金贷款加息幅度为0.18个百分点。

  央行的果断做法证明了其对“1980年代日本资产性通胀”的拒绝。其实,2月份的CPI上涨为2.7%,处于最低警戒线3%的范围之内(同时,也应该看到今年1至2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仅为23.4%,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更是同比下降35.8%),也就是说,如果不加息,市场也会“理解”。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央行还是果断地加息了。或许,央行对通胀的判断和警惕要比一些市场人士想象得前瞻得多,那么,带来另外一个猜测,这是否意味着央行在今年还会继续多次加息。

  毫无疑问,只有通过加息才能真正控制信贷需求。此前,央行的重心是控制银行体系内的可贷资金,回收流动性。为了跟可贷资金水平进行搏斗,央行连续5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并发行大量央行票据进行艰苦的调控,但是,信贷需求依旧强劲,而可贷资金(银行体系里的流动性)总是无法合乎心意地限制下去。根据央行在本月12日公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2月人民币贷款增加9800亿元,同比多增2636亿元,仅2月份信贷增长就高达4138亿元。这个数字已经大大超越了央行的容忍程度,加息于是“破题”。

  中国“流动性问题”同日本1980年代资产性通胀的症状是近似的,都是一方面投资膨胀产能过剩,另一方面则出现物价总水平不高,给人以“高增长低通胀”的迷惑。而实际上已经进入了资产泡沫的迷局里,这种“高增长低通胀”都是廉价资金硬生生“造”出来的,上游产业(原材料、能源、电力)的高速增长的价格并没有传递到下游产业链,是因为我们的银行体系用很低的利率,很廉价的资本“变相”补贴,而传导链的上游则“大占便宜”(它不仅享受了价格上涨带来的利润,而且还享受了廉价资本带来的“补贴”效应)。

  也就是说,对于下游企业来说,银行的贷款利率低于上游产品的价格涨幅,那么大肆向银行借钱则是非常划算的,因为资金的低成本可以抵补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的高成本,甚至这些可怜的下游主体还有力量去发动新的“价格战”,导致终端产品价格很低廉,给人以错觉,仿佛觉得通货膨胀是遥远和不切实际的。甚至一些学者头脑发热,会发出“继续保持低利率来防止逼近的通货紧缩” 的谬论。

  加息不会打击股市,却会抑制楼市泡沫。这其中的原因很简单,加息所约束的是银行体系内的资金,就总体而言,股市资金的主体是居民的闲余储蓄,而楼市的资金主体是银行体系内的贷款。而且,股民炒股很少能动用资金杠杆,而那些把楼盘作为金融产品炒作者,却是不断地利用杠杆效应(无论是地产商,炒楼团或者是楼市投机者),从银行取得资金进行周转和投机。

  3月19日的股指也证明了市场欢迎加息,市场欢迎理性的环境变革。19日,上证指数上涨83.96点,轻巧地逾越了3000点大关,达到3014.44点。深证成指也涨了129.48点,达到8276.80点。这一结果给予那些痛恨加息、制造“黑色星期一”的所谓学者和市场分析人士以辛辣的嘲讽。纵观世界各国央行的经验史,适度加息都是控制流动性和解除“资产性通货膨胀”最必要的手段,央行此次成功的加息证明了采用理性的、机警的、面向未来的、客观的货币政策的魅力,它应该将这种魅力继续施展下去。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