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介绍 [P2]
- 发源于霞浦县溪南镇白露坑村,由民间歌手根据汉族章回小说、话本改编的结合本民族的语言特点并进行再创作,反映畲族流传的英雄故事的长篇小说歌
- 甘国宝一生戎马倥偬40余载,足迹踏遍福建、台湾、广东、湖南、贵州、浙江、云南等地
- 畲族具有以歌言礼,以歌言史,以歌言才,以歌言俗等特征。有独唱,对唱,齐唱和独特的"双条落"二声部盘唱形式。
- 闽东畲族巫舞距今已有300年的历史。奶娘催罡巫舞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舞蹈
- 由膨膨鼓演变而成的民间剧种,唐代始称“布袋戏”,现可考历史为清光绪五年。
- 清末从浙江传入福建,在闽北、闽中、闽东一带流传。该剧种属乱弹声腔系统的一支
- 四平戏自明代传入屏南。演唱为弋阳“四平腔”,有“一唱众和”及以打击乐伴奏为主的特点;行腔发音因行当而异,“土官话”唱白
- 屏南红曲制作与黄酒酿造技艺自唐宋以来承传不息,屏南有着得天独厚的制曲酿酒之优质原材料高山稻米与泉水。
- 屏南平讲戏是以地方方言演唱戏文的高腔剧种,起源于屏南,系闽剧前身之一。
- 杖头木偶戏,源于黄河流域,南宋时流传南方,因戏偶之头部与偶身为一根木棍连成一体,形如木杖而得名,于明末清初流入屏南。
- 乱弹是清中叶由北方传入闽东后,与当地民间戏曲相结合形成的地方剧种,二百多年来原始形态的乱弹腔仍然存在于屏南县寿山村等地
- 福鼎提线木偶戏是用木偶来表演历史故事和传统演义的戏剧,是闽浙地区传统戏的一种。它源于宋末,流行于明清,民间称为“七条线”。
- 平讲戏,由明末清初时期流行的四平腔“唱白字”演化并结合屏南民间的“驮故事”表演艺术逐渐形成。
- 白茶属微发酵茶,其制作手法独特,不炒不揉,文火足干,以适度的自然氧化,保留了丰富的活性酶和多酚类物质
- 古田红曲制作技艺先是流传于民间,由农家自制,后来逐步发展成小作坊生产的形式。
- 黄家蒸笼手工技艺已有900多年的历史。
- “坦洋工夫”属全发酵茶,因发祥于福安市白云山下清虹溪畔的坦洋村,故而得名。
- 表演时,将狮头、身、尾、足系上绳子,挂在特制的车架上,由7人拉绳操作,把“死狮”抽成“活狮”
- 盘柴槌原先广泛流传于各畲民聚居地,深受畲民喜爱。
首页上页 1 2 3 4 5 6 下页 末页 共119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