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社保基金和保险资金本不应该轻率地进入中国股市,因为不稳定的中国股市无法给他们带来稳定的投资回报。这也导致他们不得不更多地依附政策信号来“先知先觉”,而一旦投资者抓住了这一规律,会让中国股市的“政策市”烙印更加明显。监管层的角色定位也将变得十分模糊,不得不既作为国有企业股东保护上市国有企业的利益,又为了社会利益保护社保基金和保险资金,至于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则只能排在最后了。
中国股市再次遭遇“电梯行情”。上证指数在11个交易日狂跌20%后,近两个交易日又分别上涨了4.52%和1.69%,可对于股民来说,这可不是广告语所描述的“上上下下的享受”,而是“上上下下的难受”。与经济基本面脱离的暴涨暴跌表明中国股市依然停留在“政策市”的泥沼中,因为市场无法理性地找到股市的顶部和底部,只能通过非理性地拉升或者砸盘来期待来自政府层面的微妙信号,来确认所谓的“政策顶”和“政策底”,而这个过程就是单边上涨和单边下跌的交相辉映。
当然,中国的“政策市”色彩已经有些减弱,比如,官方媒体对于泡沫的警告和抄底的呼吁已经基本失效,尽管监管层仍然控制着新股发行的时间窗口、控制新基金的发行节奏以及限制大小非减持等,但通过这两年多的牛熊转换,会发现这些行政手段似乎也没能改变股市自身的运行趋势,难怪有人发出了“政策市”终结的声音。
但“政策市”并没有走远,只不过市场找到了全新的能够决定股市趋势的政策信号,即社保基金和“准国家队”保险资金的操作动向。尽管他们的入市资金都不多,但由于其“只能赚、不能赔”的国家队背景,近几年他们一直在不稳定的中国股市上短线操作,其结果往往是先影响基金公司的操作,进而通过基金公司的“羊群效应”, 搅乱了整个中国股市。
从近期的股市暴跌和反弹也可以看到他们的先导作用。比如7月份社保基金和保险资金都有减仓的举动,而且8月初他们还赎回了大批被称为市场风向标的ETF基金,由于基金公司仓位普遍较高现金流并不充裕,为了应对赎回的资金压力基金公司不得不被动减仓,进而导致股市连续暴跌。近两日的股市反弹,也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部分保险资金又开始购入指数基金抄底,比如中国人寿和新华人寿,由于保险资金历来被称为“空军司令”,逆势抄底给市场释放了一个积极的信号,至少是短期的。
在2003年和2005年社保基金和保险资金先后直接进入A股市场,管理层寄望他们作为机构投资者来稳定股市,而且他们自己也声称要长期投资,但在波动较大的中国股市上,他们同基金公司一样并不会长期持股,更多的只是短线操作。
一方面,因为社保基金和保险资金投资的基本原则就是一定要有稳定的回报率,而在中国股市长期持股显然无法保证稳定的回报;另一方面,社保基金和保险资金同基金公司的投资理念也不同,社保基金是老百姓的养命钱,保险资金用的是自己的钱,而且一般都设置了固定的投资收益目标,他们并不期待像基金公司那样冒过高的风险来获取高回报,这就导致他们必须不断地调整资产配置的比例来规避风险,况且监管层也控制着他们投资股票的比例。
社保基金的持股市值不过是百亿元左右,保险资金的持股市值也仅为3000多亿元,而A股的流通市值已经在10万亿元左右,社保基金和保险资金之所以能以小博大“搅乱”中国股市,还是因为他们“国家队”的背景和历史上辉煌的投资业绩。在风雨飘摇的2008年,社保基金投资收益率为-6.7%,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为1.91%,尽管这是其全部投资组合的收益率,但社保基金和保险资金2008年都保持了非常低的股票投资比例,这除了他们自己固有的谨慎投资风格外,“近水楼台先得月”可能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社保基金的国家队背景自不待言,保险资金虽然属于商业机构投资者,但由于大型保险公司都具备国有背景,而且保监会还控制着保险资金的投资比例,经常对保险公司下达内部指令要求撤出或抄底,所以保险资金可算上是“准国家队”。历史上他们都有提前逃顶或抄底的经历。
比如,社保基金在2007年5月30日子夜上调印花税导致股市暴跌前就提前离场,保险资金在2007年股指突破5000点后就开始撤出,社保基金在2007年10月份股指突破6000点后,社保基金给基金管理人发出指令,要求将其投资账户内的股票仓位,在一个月之内降至50%至70%之间,2008年10月在4万亿财政刺激计划出台前,社保基金宣布追加股票投资100亿元。
实际上,社保基金和保险资金本不应该轻率地进入中国股市,因为不稳定的中国股市无法给他们带来稳定的投资回报。这也导致他们不得不更多地依附政策信号来“先知先觉”,而一旦投资者抓住了这一规律,会让中国股市的“政策市”烙印更加明显。监管层的角色定位也将变得十分模糊,不得不既作为国有企业股东保护上市国有企业的利益,又为了社会利益保护社保基金和保险资金,至于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则只能排在最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