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據》一纸立家风


“千秋金鉴名臣裔,萬选青钱学士家。”在北村,几乎每一栋清代老宅的厅堂上都高悬着这一对古老楹联。这就是北村张家世代传承的祖训和治家格言。这副楹联告诉我们:在迫切追求经济发达的同时,北村张家祖先还致力于建设一个文化发达的“书香门第”。

屏南县双溪镇北村崇文重教的故事

国家级中国传统村落-屏南县双溪镇北村村,是一个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崇文重教传统悠久的书香之村。有诗为证:

北村一姓张,世代功名扬,为国有贡献,十人受加奖;
祖孙两进士,官居翰林院,父子皆贡生,双胞同职员;
兄弟共举人,一门十一庠,四代六武士,三代八贡元;
张家好儿郎,文武两双全,代代传诗礼,世世书流香。

千秋金鉴名臣裔,萬选青钱学士家。”在北村,几乎每一栋清代老宅的厅堂上都高悬着这一对古老楹联。这就是北村张家世代传承的祖训和治家格言。这副楹联告诉我们:在迫切追求经济发达的同时,北村张家祖先还致力于建设一个文化发达的“书香门第”。这里有一个感人的历史故事:

190年前的清朝道光四年,北村张家先祖张光程留下的珍贵墨宝《遗據》,摘要抄录如下:

立遗據祖张光程即祖福。予娶高氏陆氏只生一子俊雄。雄娶黄氏亦只生一子恩楊,现年一十六岁。兹楊现在读书,欲图上进,予幸似续有赖、书香得继矣!奈杨母已故,雄又续娶陆氏尚未生男,予思雄续有生子,恐有偏爱,岐视于杨。念杨纯谨勤读,若无厚资,虑难支持。且予夫妇又际桑榆暮景,兹予特抽户下良田伍拾种,张裔万户内该粮壹拾捌畝陆分正,以为恩杨抽长並资膏火之需,亲立遗據开列土塅付杨收藏……以为世守,予有厚望焉。俟予百年之后,杨或有弟议分财产之日,予所抽遗據内粮田伍拾种付杨抽长管业,诸孙不得覬觎争竞,其余产业照股均分。尔等恪遵,勿负予言。

遗据》主要内容不到400字,言简意赅,中心意思讲的是:光程公为了把时年16岁的长孙恩杨培养成才,特地从“张裔万户”内抽出良田15塅共壹拾捌畝陆分正,以为供给长孙读书的专项资产,并作为世代相传的助学资产。严令子孙严格遵守,不得违背。

清朝乾隆元年(1736年),屏南县后峭村一个贫苦农民张枝官,携家带口迁居到20多里外的村头村(北村旧称),至今已278年,繁洐了十三代人。张家人勤劳创业,依靠种兰制靛发家致富,到乾隆后期已发展成为富甲一方的大户人家。张光程是张家第四世祖,出生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他自小聪慧好学,考入“成均”(官办最高学府),“身膺贡元,岁进士”。正是他亲自开了张家书香门风的先河。

《遗据》立于道光肆年(1824年)捌月。其时,光程公作为张家唯一健在、德高望重的老祖宗,已是七十岁的老人,他把张家“书香得继”的“厚望”寄托在长孙恩杨的身上。于是,他在垂暮之年亲立《遗据》,投入巨资,下决心把恩杨培养成才,以实现张家“书香得继”的理想。充分表现了他崇文重教、培养后代的远见卓识和雄心壮志。

功夫不负有心人。光程公致力于张家“书香得继”的愿望终成现实:从乾隆中期到光绪年间150多年的五代人中,尊师重教,蔚然成风,学风鼎盛,英才辈出。取得功名有记载可查的共有21人。其中:进士3人,其中光程公及其曾孙张成章皆为进士;贡、举、监8人,其中有父子同贡元、兄弟皆监生的佳话;庠生(秀才)11人,其中文庠6人,武庠5人。尤其是光程公亲立《遗据》全力栽培的长孙恩杨,果然不负“厚望”,20岁中了举人,不求做官,在家专心致志教子课孙,四个儿子个个成才。其长子张成章“学问渊博,为邑下名士”,光绪元年(1875年)“乙亥科试以明经冯学宪选充第一名恩进士,铨选外翰林。”

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崇文重教的传统,已融为张家人的文化基因,成为北村的优良风气。新中国成立以来,北村人一如既往地继承祖先传统,重视教育。“再穷再苦也要送孩子读书”,这就是北村人的共同心愿。至今北村已有大学毕业生150多人,为祖国建设的各行各业输送了各类人才。

这正是:《遗据》一纸立家风,张家世代书流香。

原文链接:http://women.fjsen.com/2014-09/23/content_14927051_all.htm


# 《遗據》一纸立家风    {最后编辑时间:2021-12-07}

  • 光程公亲笔手书《遗据》
    ▲▲ 光程公亲笔手书《遗据》 ▲▲
  • 北村张家祖宗读的《四书》
    ▲▲ 北村张家祖宗读的《四书》 ▲▲
  • 进士张光程于道光四年亲立《杖国耆英》匾
    ▲▲ 进士张光程于道光四年亲立《杖国耆英》匾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