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浦村 - 十桥美景


西浦风光瞧一瞧,三排碇步十座桥
西浦之美,美在“三步一柳,十步一桥”,当地有民谣“西浦风光瞧一瞧,三排碇步十座桥”,“碇步”即琴桥,是古代津梁中较有特色的一种。

桥是西浦这个省级园林式村的一大景观,徜徉河畔,在匝地的柳荫中,不时有各式各样的桥梁如虹,横跨彼岸。在人口聚居的不到2000米长的河段上,各式各样的桥有十三条之多,平均每七、八十米一座桥,其密度为闽东之冠,在省内亦属罕见。横跨犀溪(北溪)的有福寿桥、睦邻桥、蟾宫桥、太阴宫琴桥;横跨西溪的有飞云桥、官潭桥、永安桥、长乐桥即上琴桥和永安琴桥;横跨蟾潭下游的有红旗桥、西浦大桥和双龙桥。此外,西浦辖境内尚有桥梁多座。


这些桥有单孔、多孔;有古代、近代和现代;有石板桥、石拱桥、木拱桥、马蹄桥、现代钢筋混土“T”型桥等;形式多样,年代各异,点缀得西浦别具一番风光。

其中的福寿桥、永安桥和三条琴桥最具特色,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

福寿桥。福寿桥又名坝头桥,是座贯木拱廊桥,长40.7米,宽4.9米,单拱跨度32.8米。桥的拱架是数十根鸿梁巨木在不用一根铆钉的情况下,穿插叠架而成,桥面上覆盖着双坡顶廊屋,屋架为四柱九檩穿斗式构架,18开间,76柱。廊屋内两边有木凳两排,供行人歇息。两旁檐下有长短五排梯层式档风雨板。桥北尽头建有桥亭一座,称绩光亭。

廊桥是古代虹桥的发展和创新。即在虹桥的桥面上加盖廊屋,既可起到保护拱架,延长桥的使用寿命的作用;又可为行人挡风遮雨,可谓一举两得。北宋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中有一座美丽的“汴水虹桥”,曾使多少世人为之赞叹不已。桥梁专家们考察认为,廊桥是北宋时期盛行于中原一带的虹桥的延续和发展,建桥技术并未失传,全世界现存廊桥还不到200座,基本集中在浙南和闽东、北的山区之中,福寿桥就是其中的一座。

福寿桥始建年月不祥,有字可考的见于南宋特赐状元缪蟾的《应举早行》一诗:“半恋家山半恋床,起来颠倒着衣裳;钟声远和鸡声杂,灯影斜侵剑影光;路崎岖兮凭竹杖,月朦胧处认梅香;功名苦我双关足,踏破前桥几板霜”。其时缪蟾尚居住在犀溪村下东皋老屋,并未迁往宅底,“前桥”(因桥名无从可考,姑且以“前桥”名之)正处他家门前必经之路。缪蟾及第归来,乡里人将“前桥”更名为“登龙桥”。1245年,福安建县,西浦一带属福安管辖,《福安县志》载:宋淳佑十年(1250),福安知县林予勋在三都缪蟾饮饯处,重建桥梁,因“邑人缪蟾赴春试,饮饯于此,及第归,乡人因以名桥”。这说明“前桥”更名“登龙桥”后又得以重建(祥见雷云凌《状元·廊桥》),几经淹没,原貌已不可见。现桥建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民国十九年(1930)修葺

永安桥。永安桥位于蟾潭西向不远,横跨西溪,是一座石板桥,长73米,宽2米,共17孔,16组墩石,每组立石三组,基上横架条石一根,每组直铺条石5根,桥面共计铺条石80根。在每墩上游离墩2米处,各竖一根护墩石,当地人称“石将军”,这种匠心独具的设计大大减轻水上漂流物对桥身的冲击力,对保护桥梁起到重要的作用。为保护“永安桥”,当时的缪氏族人又在桥下游10多米处筑一石坝,坝上建一排碇步(琴桥),以减缓流速,保护桥基,且碇步还可供人通行。

连接西浦两岸的永安桥,设计建造十分科学。西浦河面宽阔,两岸地势较低,若建拱桥,势必抬高桥面,不利通行,况且造价和难度都很大,于是,设计者因地制宜,建造了石板桥。

永安桥建于清道光28年,距今已有160多年。西北向桥头的“聚仙亭”中清楚地记述当时的建桥经过。上镌刻建桥碑文和一块分别镌着建桥首事石匠以及建桥捐助者姓名与银两数量等许多人文资料。从留芳碑上捐助者之众不难看出当时人们慷慨解囊,热心公益的善举。

聚仙亭石木结构,重檐式歇山顶,翘角飞檐,造型别致,古色古香,既是永安桥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西浦村的一道古朴清幽的风景。

后世有人登永安桥,深感当时村民们慷慨解囊,众擎所举的盛举,留下了一首《永安怀古》:“心胸若海起如潮,志士高风入想遥;饮尽夕风和晓露,历经秋月与春宵;声盈西浦何人建,誉满东乡(犀溪乡清代前称东乡)几处飘,一十六墩成故迹,炊烟袅袅水迢迢”。  

此外,琴桥风光别具。琴桥俗称碇步、马蹄桥。西浦村共有三条,分别位于太阴宫前、永安桥下和西浦村头。村民们选择溪河浅处,每隔一小步,立方石一块,称碇石,碇石之间空出,以便水流通畅。碇石高出常年水位10—20厘米,行人过河不必涉水。西浦的矴步在寿宁独占鳌头,据1992年修订的《寿宁县志》载:“全县现有矴步12处……最多的是犀溪西浦村,一村有3处,共有255齿”。西浦村最具特色的琴桥位于太阴宫前就叫太阴宫琴桥,这排矴步共有87齿,其中每隔6齿,旁倚一块矮石,行人相向而遇,一方侧立让道,另一方可以径直前行,设计者真是匠心独运。



# 西浦村 - 十桥美景    {最后编辑时间:2018-03-14}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