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鞠灌溉工程


在墨西哥城召开的第23届国际灌排大会上,福建的黄鞠灌溉工程正式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作为福建省现存最早的水利工程,黄鞠灌溉工程已有1400多年的引水灌溉历史,不仅形成了深厚的水文化积淀,也因为风景优美而具有一定景观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今天,让我们走进这个了不起的工程!传承走进它的悠悠历史感受独具特色的水文化。

“黄鞠灌溉工程”由隋朝谏议大夫黄鞠主持兴建,始建于公元7世纪初,隋大业九年(公元613年),隋炀帝二征高丽,杨玄感起兵谋反,中原大乱。谏议大夫黄鞠(公元569~657年)一族南下,移居至福建宁德霍童。

当时霍童溪两岸一片荒芜,良田少有,农耕水平十分原始。黄鞠在霍童溪上建长坝雍水、右岸凿龙腰渠、左岸凿琵琶洞(蝙蝠洞)穿山引水。龙腰渠系设计构思巧妙,主渠全长5000余米。

之后渠水分两支,一支灌溉石桥洋良田千余亩,一支入石桥村供民众洗涤、消防、防旱、防涝等。分别叫做龙腰渠和琵琶洞。

龙腰渠:整个龙腰渠系形成一套精密完备的灌溉、水力、民生的供水系统。

琵琶洞:渠系长约7000余米,多数的明渠,规模浩大。“琵琶洞”因流水声似琵琶弹奏声而得名,上游侧有一“枇杷洞村”因此而得名,后因洞内蝙蝠聚多,又叫“蝙蝠洞”。

黄鞠左右岸两处灌溉工程渠系长十多公里,可溉田二万余亩,中原文化由此在霍童落地生根,有力促进了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形成了“二月二灯节”民俗、独特的霍童方言。

至今,黄鞠灌溉工程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是迄今发现的系统最完备、技术水平最高的隋代灌溉工程遗址。建成以来,对当地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其工程技术之先进、效益之显著,令世人叹为观止。

这个融入了人们无数汗水和智慧的水利工程。在为我们抵御洪险旱灾的同时,也因其生态环境的美好,承担了越来越多的休闲观光功能。

“黄鞠灌溉工程”及其文化,在当地可谓家喻户晓。可早些年在外面,知晓度却并不高。当地各级各有关部门、群众和热心人士,都希望能让黄鞠文化“走出深闺”为世人所知,也不断开展调研、挖掘、保护工作。

在墨西哥城召开的第23届国际灌排大会上,福建的黄鞠灌溉工程正式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 黄鞠灌溉工程    {最后编辑时间:2018-01-10}

  • 黄鞠灌溉工程
    ▲▲ 黄鞠灌溉工程 ▲▲
  • 黄鞠灌溉工程
    ▲▲ 黄鞠灌溉工程 ▲▲
  • 黄鞠 琵琶洞
    ▲▲ 黄鞠 琵琶洞 ▲▲
  • 黄鞠 蝙蝠洞 徐龙近摄
    ▲▲ 黄鞠 蝙蝠洞 徐龙近摄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