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医嘱是“必修课”


   早在几千年前,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就把语言、药物和手术刀看作医生的三大法宝。然而,排在首位的医生嘱咐,却被很多患者当成了耳旁风。在遵医嘱这件事上,大家远没有看病这么积极。
  【不遵医嘱导致“二进宫”】
  王先生今年45岁,患有高血压多年,高压偶尔能高到230毫米汞柱。他着急忙慌地找大夫看病,却把大夫“你一定要按时吃药,适当运动”的嘱咐抛在脑后,总认为自己还年轻,不吃药也能扛下去,血压高点无所谓。却没想到,长期血压控制不良,最后突发脑出血“二进宫”,送医院抢救。
  谈到患者遵医嘱的问题,几乎每个医生手上都有很多“反面教材”。著名健康教育专家、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心血管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洪昭光说,他曾接诊过一个50岁的患者,因心脏病放了两个支架。术后叮嘱他要服用相关药物、戒烟、适当活动、别熬夜。但该患者服药一段时间发现病情好转后,就自作主张停药、抽烟、熬夜打麻将。4个月后,他因心绞痛加重,复查发现有心梗可能。医生建议他尽快做个冠脉造影,他一拖再拖,最后患了心肌坏死。
  很多人看病很积极,但往往把可能比看病更重要的医嘱当成了耳旁风。专家们表示,病人对遗嘱“消极怠工”主要有四大表现:
  一是擅自停药、增减药物。不少患者因担心药物副作用、工作太忙、嫌麻烦、健忘等原因,无法做到按医生的建议按时按量服药,导致疗效大打折扣,不得不多次往返医院;
  二是不把医生的生活调整建议当回事,尤其是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对医生的“运动处方”、“饮食处方”重视不够。以高血压为例,某医院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仅有42.5%的患者能做到遵医嘱;
  三是治病心切,觉得正规医生的方案疗效太慢,转而寻求各种“偏方、特效药”,导致病情恶化;
  四是无法做到规范复诊。一项针对急性脑血管病出院患者的调查显示,能做到规范复诊的患者仅占17.52%。
  【不遵医嘱直接影响疗效】
  在门诊中发现,在遵医嘱这件事上,个体差异非常大。有些患者做得很好,有些则医生嘱咐再多都起不了作用,让人感到束手无策。患者遵不遵医嘱在很大程度上会直接影响疾病的治疗效果。以血糖为例,有些患者自我感觉血糖平稳就擅自停药,感觉血糖高了就开始服药甚至增加药物,这会造成血糖波动,这种“忽高忽低”的波动时间长了,就会打破代谢平衡,引发心脑血管、周围血管病等并发症。其他疾病的治疗也是如此。
  既然遵医嘱如此重要,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做不到呢?专家们分析认为,首先,部分患者的健康知识相对较少。很多人不太了解疾病长了一张“反复无常”的脸,以为表面症状有所改观就能停药。其次,看到副作用就害怕。不少患者不了解医生用药的原理,其实在开出处方前,医生已在药物的利弊中做好了权衡。再次,对医生不够信任。很多人以为医生开药是为私利或不相信医生的医术。第四,抗拒接受病情,不愿改变行为。疾病将给一个人的生活带来很大的改变,很多生活习惯都要调整,这必然会让一些人觉得“不自由”,抗拒听从医生的建议。
  【做到五点很关键】
  其实,看病是个“系统工程”,除了医生的诊疗之外,用药、饮食、运动等,一样都不能少,哪一样做得不好,病情就可能受影响。医生、患者是同一战壕中的战友,在漫长的抗病过程中,医患间的合作和信任格外重要。专家们总结道,遵医嘱应做到以下几点:
  抓住三项重点。一是按时按量吃药;二是遵医嘱复查;三是出现不良反应和其他症状,应及时和医生沟通。这三项是遵医嘱的“必修课”,执行时一定不能打折扣。
  “生活处方”要牢记。洪昭光说,没有无缘无故的疾病,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健康。很多慢性病与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医生开出的“生活处方”,如适量运动、戒烟、保持心态平和等也要牢记。家人可以成为患者遵医嘱的“监工”,经常提醒他们按时服药、复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