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医疗工作中可见,有些人的血压特点是,虽然常常处在正常范围内,但是波动度较大,而且相隔数日便要出现1~2次血压突然增高,可是复查血压时又不够诊断高血压的标准。为此,血压有这种特点的人乐于采取暂时“观望”的态度,而不愿意服用降压药。那么,这种所谓“正常范围内的血压”,又经常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是否会对身体造成危害呢?回答是肯定的。
国内外高血压防治指南早已明确指出,即使血压不高,而单纯表现血压波动的人群,也会导致心肌肥厚,血管发生重构和肾脏损害,并称此种现象为“锯齿效应”。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国外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在血压水平相同的几组高血压病人中,血压波动越大者,其“靶器官”,主要指血管和心脑肾的损伤也越严重。换言之,血压的变异度增高,患者脏器的损害机会就会加大。针对上述现象,诸多的专家建议,血压不稳定的患者应及时做24时间动态血压监测,目的有三:一是了解自身血压水平状态;二是观测血压有无“晨峰现象”,以便有效防治觉醒和恢复直立活动时血压陡升,避免和降低心血管事件的清晨危险发生几率;三是为证实血压是否在夜间出现下降10%~20%的有利生理现象,可使心血管系统得到缓冲。
总之,安全的血压应符合下列三项要求:1.保持在正常水平,同时波动度较小;2.无晨峰现象;3.夜间血压适度下降。符合上述条件的血压,则有利于靶器官免受伤害。因此一旦发现血压不稳定,经常出现较大幅度波动时,虽然仍处在正常范围内,也必须采取防治措施,包括服用长效或缓控制剂型降压药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