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我们感受幸福的原因很多,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体感受(体验)幸福主要来自主观幸福感,它包括积极情绪、心态和物质条件等。从积极心理学对个体幸福感的研究看,以下一些因素可以阻碍个体对幸福的体验。
影响我们感受幸福的原因很多,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体感受(体验)幸福主要来自主观幸福感,它包括积极情绪、心态和物质条件等。从积极心理学对个体幸福感的研究看,以下一些因素可以阻碍个体对幸福的体验。
1、身体状况。个体身体状况的好坏与幸福有关联作用,身体健康程度高,个体对幸福体验性也高。锻炼可以促进情绪的变化,而且长期的锻炼能产生更强的幸福感。
2、人格特质。人格特质是心理学的一个理论术语,通俗的讲,所谓人格特质就是一个人的人格特点,即我们平常讲的个性,它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等要素。积极心理学认为,幸福感高的人,一般都具有性格外向、乐观、高自尊和内控等人格特质,而且情绪指数(个体情绪波动的变化指数)相对稳定。
3、文化。不同的文化和社会—政治因素在决定一个人幸福与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民主社会、开放文化和公平环境更能够给个体带来主观幸福感。
4、环境。个体的积极情绪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人们在有植被、水和树木绿荫的地方积极情绪更多;好的天气能带来积极情绪;房屋质量与幸福也有关联。
5、职业。有职业的个体比没有职业的个体更幸福,而且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比那些从事非技术工作的人更幸福。因为职业与角色定位、人际交往、成就、社会地位、价值观和经济保障有关。
6、教育。受教育水平与幸福有正相关,一般而言,受教育程度高的幸福感也高。
7、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包括婚姻、亲戚、友谊、熟人关系和同事等因素。人际关系是个体获得信任、归属需要和社会支持的主要途径。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提升个体的幸福体验。
8、信仰和精神生活。参加宗教活动的个体比其他没有信仰的人更幸福,因为宗教提供了一个信仰体系,发现生活的意义,对未来充满希望;宗教还与身心健康的生活发生联系在一起,让个体忠于婚姻、亲社会、饮食适度、勤奋工作,而宗教里的沉思可以促进个体心理宁静,身体放松。
9、休闲。休息、放松、美食和业余活动都对幸福有积极的影响。个体在休闲、放松情境下有更多的积极情绪、更少的焦躁,而且在这些活动中还可以活动社会支持,满足兴趣的需要。
10、消极的对比。个体的幸福程度受到个体对自己当前处境的评价的影响,这种评价既包括与个体自己的近期处境相比较,也包括与别人的处境相比较。而当个体从消极的心态、方面去比较,判断出自己不能成功地达到某种意想设定的高标准生活时,就会体验到低自尊和不快,长此以往会形成习惯化的比较心理,影响个体对幸福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