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在中国经济建设中作用巨大,但在新的形式下如何客观的看待其不良作用似乎也到了该反思的时候。国企大量被外资控股后果严重……
外资在中国经济建设中作用巨大,但在新的形式下如何客观的看待其不良作用似乎也到了该反思的时候。
国企大量被外资控股后果严重
最新一期《瞭望新闻周刊》发表白津夫的文章《外资控股狙击自主创新》认为国企大量外资被控股后果严重:
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合资重组的方式。近年来,这种股权合作方式出现新的变化,就是一些参股或相对控股的外资企业,不断谋求控股地位,通过增资扩股实现绝对控股或独资经营。按这一趋势发展下去,在可预料的将来,我国大部分国有企业将失去****
一 是国家的经济控制力受到挑战。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企业实行股权控制是根本性的控制,企业一旦被控股就将由控股方主导,此谓天经地义。如果我们多数国 有企业被外方控股,那么,国家对这些企业的影响力就十分有限,国家通过企业来调控经济的力度也明显减弱,国家的创新战略也很崖涫档狡笠怠?/B>二 是严重弱化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外方控股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对“自主”的否定,几乎所有的外方控股企业都对自主创新采取种种限制。即便是有个别企业进行 技术创新,其创新成果也毫无例外地尽属控股方。这样,在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被严重弱化的同时,也造成技术创新成果的流失。
三是加剧企业 的离心倾向。如果大多数企业控股权不在我们手中,由这种股权失控带来的将是企业国家意识淡化,加剧企业的离心倾向,甚至成为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代言人。四是 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带来影响。外方控股中国企业具有多种意图,有的是出于商业目的,有的是出于战略需求。这给被控股的中国企业带来多种不确定 性,其中有的企业被控股以后,命运非但没有就此改变,反而走上绝路。有的从被控股之日起就走上了自毁前程之路,直到最后灭失。同样,外方控股对产业结构也 带来一定的影响,因为控股进一步强化了产业畸形发展,对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带来不利影响。
在与外资的对决中 中国企业并不逊色
警惕跨国公司借改制之机吞并中国装备制造业骨干企业
《凤凰周刊》2006年第3期刊载国家发改委体改所国有资产研究中心主任高梁的文章《警惕跨国公司借改制之机吞并中国装备制造业骨干企业》为我们揭示了严峻现实。
高 梁认为在引进外资中,要注意不能让中国民族工业伤筋动骨。被动地让出市场不可能“换”来技术,只有保持对企业的控制权,保持学习消化创新的行动能力,才能 从开放中让国外优势资源为我所用,得到开放所带来的潜在利益,实现“双赢”。如果失去自主互利原则,失去自立自强精神,把开放当作目的本身,最终将丧失自 己的核心利益。国家应当组织专题调研,尽快采取必要措施,出台相应政策法规,立即刹住向跨国公司贱卖国企、无原则追捧外资的歪风,改变目前国有排头兵企业 被外资并购的失控状态。
卖了以后该做点什么?
中国经营报认为:二十多年的国企改制棋至中盘。有人质疑,在国企本位和地方政绩的驱动下,地方政府缺乏把握“国退洋进”的充分动机和能力。表面上看每一项国企改制都经过了严格的资产评估、层层审核和公开招标,但国企改制的最终结果往往是屈服于国际资本的意志。
地方政府也有自己的苦衷。民营企业“靠不住”,国企民营化还要承担经营风险之外的政治风险;交给企业自己回购也不放心,MBO常常摇摆在政策“雷区”;地方大型国企往往包袱沉重,员工安置和历史债务问题积重难返。这样,外资参股和购并俨然成为地方国资改革的救命稻草。
翻 开各地政府颁发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地方上各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具有垄断资源和规模经济的大型国企往往成为地方政府的重点招商项目,在“招商 引资”的大旗下,“靓女先嫁”的原则毫不含糊。不仅如此,出于通过招商引资提升地方政绩的经济激励,政府对于潜在的外来投资通常一路“绿灯”。为了留住外 资,地方政府的税收优惠减免政策竞相攀比,有时甚至动用行政手段为外资收购敞开大门。
最早提出国企改制“新双轨制”弊端的经济学家钟伟认 为,国企改制存在无序转让和产权垄断定价的严重问题。国有企业作为资金、设备、人员和土地的“要素组合”,有的企业插了“草标”就到资本市场上市了,却不 创造任何价值;有更多的企业还未插草标,转眼间却已是换了主人、走了工人。
在地方政绩的驱动下,地方政府在与外资的谈判合作中也很难取得对等的地位,甚至难以代表国有企业的真正利益。
为 了解决大型国企积累下来的陈年旧账,地方政府急于引进外资以增量资金促进国企改制,但在缺乏外部市场有效制约和内部制度创新的前提下,国企改制岂能简单 “一卖了之”?国企改制原本就是两个层面的事情,一是产权改革,二是制度创新。从长远来看,制度远比产权更重要。国际上不少著名公司如沃尔玛、宜家等本身 还是家族企业,其成功之道往往在于自身长期培育的产品、技术、运营模式等核心能力,同时构建了内部规范有效的激励制度。“国退洋进”之后,如何规范管理和 制度创新,才是企业改制之后永续经营的出路。
虽然有专家认为,外资收购也并不是坏事,但随着中国的这些产业领军者纷纷被外资所“蚕食”,若干年后,中国的行业规则将由谁来制定?更让人忧虑的是,在外资未来的整合中,我们的多少行业将有可能沦为外资大鳄的加工厂,中国的产业发展前景如何预期?
政府应当有更有效的应对之策
资料 谁在“国退洋进”的盛宴中狂欢
据中国经营报总结,近年来被蚕食的大型企业实例有:
南孚“引狼入室”
1999年的南孚电池,其碱性电池产销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五并且扩张速度世界第一。
在南平地方政府“做大做强南孚”的冲动下,南孚数家股东以南孚电池69%的股份出资,与摩根斯坦利、荷兰国家投资银行、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合资组建“中国电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电池”),其中外方持股49%,中方持股51%。
由于“中国电池”一家中方股东经营不善,陷入巨额亏损,摩根斯坦利成功收购了其持有的“中国电池”8.25%的股份。随后摩根斯坦利先后从两家中方股东手中大量增持“中国电池”股份,直到拥有72%的控股权。
2003 年,摩根斯坦利改变了原定海外上市的计划,转手以1亿美元价格将所持“中国电池”股份全部卖给了南孚的竞争对手美国吉列公司。之前吉列公司进入中国十年 来,在南孚的强劲市场攻势面前无法打开局面,市场份额不及南孚的10%。但南孚被控股之后,为了避免和大股东吉列冲突,被迫从增长迅速的海外市场退出,如 今一半生产线完全闲置。
乐凯沉沦
中国感光材料产业支柱之一的民族品牌乐凯胶卷(600135),2003年10月与柯达 合资,柯达以1亿美元的现金和其他资产换取乐凯胶片20%的股份。柯达至此完成在中国市场并购合作的“三级跳”:1994年正式进入中国,向中国政府提出 “全行业收购计划”; 1998年与中国政府达成“98协议”,投资12亿美元与中国的7家感光企业中的6家进行合资合作(乐凯除外);2003年与最后一个中国对手乐凯合资, 中国的7家感光企业全部进入柯达阵营。在整个产业向数码领域转型的背景下,乐凯胶卷近年来的利润和市场份额持续下跌。
此外,哈药、哈啤、青啤、华凌管线、华北制药、熊猫电子等中国各产业的领导企业,也先后走入“国退洋进”的征程。
随着国企改革重组的推进,我国部分骨干企业开始在对外合资合作中失去中方控股权,并由此导致企业丧失自主创新的决策权和主动权,一些企业的自主创新甚至受到外方控股的严格约束。
在我国发展日益面临自主创新能力约束的今天,上述情况应当引起各方高度重视。
否则,那些原本应属我国技术创新体系主体的骨干企业,有可能成为自主创新的“真空”。
遭遇股权尴尬
作为一种投资行为,企业是否进行自主创新取决于控股方的决策思路。由于我国经济技术具有后发劣势,一些外资控股企业对具有一定风险性的自主创新并不“感冒”,甚至会出于长远竞争考虑而对其严格限制。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应有重视,将弱化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上海海立集团和上海汽车的合资历程,可以很好地说明上述问题。
上 世纪90年代初,上海海立集团与日本日立公司合资成立上海日立电器有限公司,由于中方处于控股地位(持有75% 的股份),在自主创新上掌握了主动权。上海日立从最初完全靠引进技术,到参与外方研发及至自主研发,完成了从承接技术到超越品牌的嬗变。自主开发的新品已 取得核心技术专利69项,其独立研发的新1.5匹SL系列高效节能空调压缩机性能还超越了外方的产品,成为市场主导产品。目前,上海日立不仅成为国内空调 压缩机品牌规格最全的供应商,而且开始用自主技术、自有品牌到海外投资办厂。
2004年,合资使用“日立”商标的合同到期,日方有意将商标赠与合资公司永久性免费使用,条件是中方不再使用“海立”品牌。而已成长壮大的海立集团,对于这样一件其他企业求之不得的“好事”,却能婉拒得底气十足。
相反,上海汽车同样走过十几年的合资路,但由于没有控股权,企业难以进行自主创新,至今仍难以摆脱“打工”的地位。上海汽车也曾设想利用大众公司的技术改造民族品牌,但这样的想法被控股的大众公司断然拒绝,并且严格规定不允许把大众技术用于任何中国品牌之上。
由外方控股的企业,尽管仍然有国有股份,但由于控股权不在我方手上,自主创新不仅难于展开,而且已有的技术创新成果也被收入控股方的囊中。
杭州齿轮厂的合资在这方面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杭 齿的合资最初上演的就是一场控股权的争夺战。杭齿提出整体合资时强调必须中方控股,但外方坚持要求控股,谈判陷入僵局。于是外方放话称“如不控股,就不来 杭州投资”。最后,在多方压力下迫使杭齿妥协,同意外方控股70%。在2005年签署的合资意向书中,规定车用变速箱项目以及具有市场竞争力产品的相关技 术、设备等一同进入合资公司。杭齿从此将不再开发、生产、销售与船用齿轮箱、工程机械变速箱、载重汽车变速箱等相关产品,也不能使用这些产品的商标。这 样,杭齿最具优势的产品和研发力量将为合资公司拥有,而弱势项目则完全被外方产品所替代。失去了控股权和自主开发能力,企业原有的品牌销声匿迹,而企业大 量投入积累起来的技术成果也尽数归属他人。
处于控股地位的外方企业,对于企业自主创新一般采取排斥的态度,并且在合资协议中就已明确规定。
如 美国卡特彼勒公司2003年向我国一家企业提交的投资合作意向书中,明确提出合资要在卡特彼勒全球战略下进行,并服从卡特彼勒的全球战略;卡特彼勒要求拥 有品牌,强调全球一体化,限制使用原企业品牌;将把该企业建成具有能生产卡特彼勒产品技术的企业,成为其在中国的生产基地,等等。
值得注 意的是,外方的控股地位在现代公司治理框架下得以进一步加强,也就是通过公司董事会构成上的多数形成表决优势,进而实现对于企业的控制。如2005年上半 年完成合资的锦西化机,合资公司股权比例70:30,西门子控股。合资公司五名董事,中方两名,西门子三名。企业重大决策在通过董事会投票时外方占有优 势,实际上中方完全丧失了对合资公司的控制权。
总之,企业一旦失去控股权,自主创新只能听命于人,生存发展也要受制于人。
大量被控股后果严重
在 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合资重组的方式。近年来,这种股权合作方式出现新的变化,就是一些参股或相对控股的外资企业,不断谋求控股地位, 通过增资扩股实现绝对控股或独资经营。按这一趋势发展下去,在可预料的将来,我国大部分国有企业将失去控股地位。这在改变企业机制和活力的同时,也将带来 一系列难以预料的后果。
一是国家的经济控制力受到挑战。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企业实行股权控制是根本性的控制,企业一旦被控股就将由 控股方主导,此谓天经地义。如果我们多数国有企业被外方控股,那么,国家对这些企业的影响力就十分有限,国家通过企业来调控经济的力度也明显减弱,国家的 创新战略也很难落实到企业。
二是严重弱化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外方控股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对“自主”的否定,几乎所有的外方控股企业都 对自主创新采取种种限制。即便是有个别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其创新成果也毫无例外地尽属控股方。这样,在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被严重弱化的同时,也造成技术 创新成果的流失。
三是加剧企业的离心倾向。如果大多数企业控股权不在我们手中,由这种股权失控带来的将是企业国家意识淡化,加剧企业的离心倾向,甚至成为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代言人。
四 是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带来影响。外方控股中国企业具有多种意图,有的是出于商业目的,有的是出于战略需求。这给被控股的中国企业带来多种不确 定性,其中有的企业被控股以后,命运非但没有就此改变,反而走上绝路。有的从被控股之日起就走上了自毁前程之路,直到最后灭失。同样,外方控股对产业结构 也带来一定的影响,因为控股进一步强化了产业畸形发展,对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带来不利影响。
不能轻弃控股权
首先是 有区别地进行合资重组,对有些重点企业不能放弃控股权。通过引进外资促进国有企业改革,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改革举措,也是开放经济的必然选择。但是,在推 进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应当区别不同情况,有选择地进行合资重组。其中对一些重点国有企业,在合资中应当争取控股地位,包括绝对控股和相对控股。
其 次是在股权多元化中保持相对控股。现代企业股权多元化和分散化已成趋势,企业控股地位更多地表现为相对控股,且股权比例一般都很低,一些世界500强大公 司甚至拥有3%的股份就能成为大股东。国有企业的合资重组要适应这种变化,促使股权多元化,在此基础上合理设置股权比例,尽可能以较低的股比保持相对控 股,实现“四两拨千斤”。这样对于我们更多、更好地吸引外资,推进国有企业改组改制具有现实意义。
再次是加强股权变动的监管,对外方有恶意控股倾向的并购应加以限制。合资重组不是一成不变的,股权有一个再流动的问题,特别是在基金介入的情况下,往往要经过股权再次转让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加强股权变动的监管,防止在股权流动中形成恶意控股现象。
最后是加强相关立法,规范合资重组。我国相关立法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特别是股权变动的相关立法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建议国资监管部门加强对此问题的研究,并制定相关监管办法试行,待条件成熟后再上升为法律。
瞭望新闻周刊 白津夫
资料:
谨防跨国企业的恶意收购
通过控股国内骨干企业,跨国公司即可轻易地“消灭”原本的竞争对手,又可获得其畅通的销售渠道,可谓“一石二鸟”。而地方政府急于招商引资的巨大热情,则为这种并不那么善意的并购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一 些业内人士就如何防止跨国集团恶意收购提出如下建议:首先要对一些跨国公司在我国的战略性收购动向进行密切关注,对一些恶意收购行为要保持高度警惕,同时 设定门槛,对拥有自主创新的品牌企业明确扶持政策,即便是吸收外资,也不能让外资控股。业内研究者指出,不要指望外资进来可以提升我们的技术水平,跨国公 司打天下靠的就是技术和标准,他们的目的是占领市场,而关系经济命脉的行业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础,涉及到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
其次要通过整合产权、整合资源,把我国重要和关键行业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做大做强。要打破地方利益,力争对这些企业的国有资产进行有效整合。
三是各级政府要加大政策、资金等扶持力度,行业协会要发挥作用,全力支持民族品牌。国家应该重点扶持有市场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而不是一卖了之。保护民族自主品牌,比保护珍稀动物还重要。”
四 是完善对地方党政领导招商引资绩效的考核。跨国公司的扩张步伐并没有停下来,一些掌有企业控股权的地方政府出于引进世界500强的政绩考虑,对外资收购行 为往往非常支持。如果不注意完善地方政绩考核,地方政府就不会考虑整个国家重要和关键行业的前途。不去分析外资进入的背后企图,最后只能是把黄金当白银 卖,放弃我国骨干企业的长远发展。(
新华网消息美国《纽约时报》网站9日发表记者戴维·巴尔沃萨发自深圳的文章,指出看上去中国好像从贸易中获得了更大的回报,实际上真正的利润被美国等外国公司所得;没有留下全球化带的利润。中国“中国制造”的芭比娃娃单价20美元,但中国只能获得其中的35美分。文章说:
贸易数字扭曲使中国构成的贸易威胁显得越来越大
在日本日立公司建在深圳的一家工厂内,几百名工人正在制作电脑光盘,并把这些光盘用箔纸包装起来。这些产品将运往美国,并和其它大量产品一样标上“中国制造”的标签。
但是,通常情况下,大多数标有“中国制造”的产品事实上都是在其它地方生产的,而且这些产品的生产厂家基本上是日本、韩国和美国的跨国公司,它们只是把中国作为其庞大的全球生产体系中的最后组装地。
分析家说,这种不断发展的全球供应链正日益扭曲全球的贸易数字,并让中国构成的贸易威胁显得越来越大,而事实并非如此。2月10日,当商务部宣布美国与中国的贸易逆差时,这种形式的扭曲很可能再次出现。据估计,去年美中贸易逆差激增至创纪录的2000亿美元。
看上去中国好像从贸易中获得了更大的回报。但是,从整体上来说,最大的赢家是美国和其它发达国家的消费者。玩具、服装、家用电子产品和其它产品从亚洲其它地方转移到中国生产让这些发达国家的消费者获益匪浅。
最大的受益者是美国
美国的大型跨国公司和其它外国公司,其中包括零售商,是生产这些廉价产品的中国工厂背后看不见的手。这些公司从贸易中获得了大部分的利润。
麻 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的教授黄亚生解释说:“上个世纪90年代,总部设在美国、欧洲、日本和亚洲其它地方的外国公司基本上都将生产转移到中国进行。但 是,控制权以及这些生产带来的利润都牢牢掌握在外国公司手中。尽管中国从全球化中获得了工资上的好处,但它没有留下全球化带来的利润。”
真正的输家基本上是其它地方的一些低收入工人,像日立公司在日本的失业工人,以及亚洲其它地方的一些工人。当雇主把工厂建到中国后,受害的是这些工人。美国的蓝领工人也是输家。
事实上,据中国的海关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大约60%的出口产品都是由外国公司控制的。分析家们说,在电脑部件和电子产品等领域,外国公司在出口上拥有更大的控制权。
随着生产供应链越来越复杂,外国的专门技术一直都是至关重要的。在这种供应链中,各个零部件由不同的国家生产,最后都运到中国进行组装。这样一种体系使得全球的贸易统计数字具有误导性,一些专家说一个更恰当的标签应当是“中国组装”。
瑞士银行的经济学家董涛说:“所有这一切的最大受益者是美国。一个芭比娃娃的售价是20美元,但中国只能获得其中的35美分。”
他说,由于生产一件产品需要不同地方的许多人来共同完成,因此最好把贸易数字抛开。董涛说:“在一个全球化的世界上,双边贸易数字是毫无意义的。美国和中国之间的贸易平衡就像纽约州和明尼苏达州之间的贸易平衡一样毫无意义。”
中国的廉价劳动力,以及其被普遍认为是人为低估的货币使得1995—2004年流入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达到了大约4650亿美元。这也使中国成为外国投资最热门的目的地之一。
在 电子产业中,迁到中国的工厂的数量也大大增加。日本和韩国的公司在这里很有规模。松下电器产业公司在中国有7万员工;东芝公司将最大的信息技术生产线建在 了杭州。韩国三星物产公司在中国有23家工厂,5万员工,并将整个笔记本电脑的生产设在了中国。去年它在韩国的最后一家生产笔记本电脑的工厂关闭。
成千上万的工厂的出现为中国低工资的外来民工带来了数百万的就业机会。他们的工资大约为每小时75美分。但一般说来,这些行业的中国公司迄今还无法从从事基本生产提升到从事设计以上工作的水平。
尽管如此,中国崛起成为世界贸易的动力与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在发挥这样作用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时的日本人创建了自己的品牌,如丰田、本田和索尼。除了联想和海尔以外,中国几乎没有什么叫得响的全球品牌。
中国官员不失时机地说,反映巨大顺差的贸易统计数字使人误以为中国非常繁荣。
中国商务部研究院人士说:“中国在过去几年中得到的只是一些漂亮的数字,而美国和外国公司得到了真正的利润。“